商業化思維和產品思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這種思維的差異,運用在產品上會體現出幾乎截然不同的兩種效果。
對于活動運營來說,甚至是所有的互聯網運營和產品體系從業者來說,我認為首先需要具備的核心軟技能是兼具產品思維和商業化思維。
為什么那么多成功的產品,用戶量級極佳的產品都難以找到變現模式,而為什么那么多悶聲發大財的線下生意一搬到線上就快速的夭折?為什么國內幾大巨頭只能在自己的領域耀武揚威,而從電商到社交的滲透或者從TO C到TO BE的轉型往往失效?
大家常說的企業基因確實是本質的原因,拋離掉模糊的企業氛圍、創始人個人風格這些因素,我認為企業基因之所以差異的內核,講粗一點實際上就是商業化思維和產品思維的區別。
當然企業和業務的成敗,基因之外還有千萬種原因,我們也不聊這么大。我們來到具體的業務場景層面:
互聯網圈有一句話叫做“叫好和叫座往往難以兼得”,也是商業化思維和產品思維沖突的一種體現。產品思維考慮的是體驗,賺的是用戶的喜歡和吆喝。商業化思維從價值產出來思考,賺錢盈利是唯一的目的。
一種最簡單的沖突案例:一款用戶體驗極佳的產品當中要不要插入廣告?
當然,也有很多偉大的產品/作品找到了兩者的平衡點,名利兼收,相信這個是每一個從業者都想要追求的目標。追求兩者平衡的話題貫穿了整個互聯網甚至是泛服務行業(互聯網也歸屬其中)發展的各個階段,我們沒有辦法用一篇文章教會你怎么追求兩者的平衡,當然一本書也不能,你可以去看別人走過的成功的路,但這條路并不一定屬于你。
我們這兩篇文章只想要達到最起始的一個目的:
理解商業化思維和產品思維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思維的差異在產品上體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有助于任何一個互聯網的非技術從業者,讓自己的工作產出真正具備價值,而不是做出一個看似熱鬧但毫無價值或者有良好的變現模式但用戶都被惡心走的東西。
先從這一步開始,逐步的深刻理解產品思維和商業化思維,期待下一個時代更多殿堂級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能夠出自你們之手。
定義解讀
基于以上的基本概念,我們先對產品思維和商業化思維做一個基礎定義:
產品思維:創造體驗的意識;
商業化思維:創造價值的意識。
說通俗一點:
產品思維傾向于時刻考慮用戶的體驗如何才能夠達到最佳,期望通過讓用戶覺得舒適、便捷或有用而讓用戶留下來,通常會關注點擊率、轉化率等體現用戶體驗的指標。
產品思維主導典型的案例是大部分通過體驗獲得爆發增長產品的固定模式:基于一個明確的用戶需求點,通過不斷打磨優化用戶使用產品的路徑,以使用戶能夠最快速直接的通過產品解決需求(常說的啊哈時刻)。
利用以上的過程讓用戶留下,然后通過推廣或者用戶的自發傳播實現用戶量級的增長,然后不斷融資準備上市,然后面對投資人的靈魂拷問:你們的變現模式是什么?市面上大多內容、社交、工具類業務都是這個套路,當然在行業流量變現模式越來越成熟的現在,只要做好用戶體驗能讓用戶留下來的產品,一般變現也不是大問題,不過這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理解產品思維是什么。
商業化思維傾向于時刻考慮如何創造價值,為客戶、平臺、用戶、社會創造價值,期望通過優化業務策略和成本分攤模式提升創造價值的效率,通常會關注投入產出比、單位成本等體現價值的指標。
商業化思維主導典型的案例就是TO C電商類的業務模式:為用戶提供商品購買服務價值換取用戶的流量價值,為平臺商家和品牌商提供流量價值讓他們能夠賺錢;引入更多的商家帶來更多的商品豐富度價值,從而引入更多用戶購買的需求轉化成為了流量價值,又驅動更多商家和商品的入駐;另外以上的上升循環還能夠通過卷入更多社會力量(物流,倉儲,代運營服務等)創造更多社會就業機會的價值。在以上整個商業化體系當中,創造價值的效率(投入產出比,單位成本)是整個循環運作的核心。
商家獲取流量的成本是否能夠讓他們盈利,用戶獲取商品付出的成本是否超出他們在傳統渠道的成本。當然電商只是成千上萬種商業模型當中互聯網人常接觸的其中一種,但商業模型再復雜多變,核心就是創造價值的意識,理解這個原理。
接下來我們先從產品思維開始,對其再做進一步的拆解,讓大家徹底理解產品思維是如何運作和主導著我們的業務方向的,目的有兩個點:
1. 知道產品思維的運作原理,我應該如何開始提升自己的產品思維。
2. 理解產品思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應該在什么時候正確的使用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能力
什么樣的人會被認為是一個產品思維極佳的人?被廣泛認可的一種定義即能夠時刻保持以產品視角(體驗如何,為什么體驗不順暢,如何更好)看待任何與人產生交互的事物(一個活動頁面、一個家電、現在正在困擾我的商務艙上下晃動的小桌板)。
看上去并不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之所以有“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說法。
以這個理念為核心思想的產品經理宗教成員認為:一個人可以在不具備任何專業領域知識(比如說互聯網產品經理并不需要懂寫代碼)的基礎下,只要能作為最基本的用戶去思考就可以完成必要的產品經理工作,即創造精彩的產品體驗。
但是既然這個過程這么簡單,為什么產品經理之間還是分出了高下,有喬布斯張小龍這樣的產品神話人物也有創造出某著名音樂播放軟件隨機播放模式前后兩個鍵都是隨機下一首這種莫名其妙體驗的拖油瓶產品經理。
剝離掉產品經理必備的一些硬技能(最重要的需求文檔組織、研發入門已經講過),將產品思維優秀的人與其他拉開差距的核心點其實就是:用戶洞察的能力和邏輯性思考的能力,在附加上一些藝術家、理想主義者情懷。
關于用戶洞察能力的定義另文已經有完整的介紹,這里簡單做一個回顧:用戶洞察是對用戶價值、喜好和傾向的深刻理解。
基于用戶三個維度的洞察,我們需要邏輯性的思考(正向推演,逆向拆解)以得出有效的產品體驗推演。
基于有效的產品體驗推演,我們能夠得出基本有效的產品模型,再加一點情懷?是不是會更酷一些。
其實這三個步驟就是產品思維的基本運作模式,理解每一個步驟的運作原理你就知道如何去具體提升自己的產品思維能力
如何提升?
用戶洞察:
產品都是圍繞著用戶是誰、需要什么、喜歡什么進行策劃,脫離這個本質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用戶洞察能力幫助我們從用戶價值、喜好和傾向三個角度提煉出來什么樣的體驗會被用戶認為是有價值的、什么樣的內容是能夠被用戶認可擊中他們內心情感的、什么樣的用戶操作傾向是我們需要去考慮和借力的,這三部分提煉物構成了一個產品思維作用過程的基本材料。
用戶洞察完整的解讀可以參考另文,這里不做贅述。
邏輯性思考:
產品思維過程和一般的胡思亂想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可能就是具備邏輯性思考與否,體會這兩個過程:
- 這個產品體驗真糟糕->讓我心情不好->我要跟別人吐槽->但是還是需要他的功能->再試試->又失敗了->再見;
- 這個產品體驗真糟糕->具體是哪個操作讓我感知到了糟糕->有沒有可替代方案->替代方案有效/無效-繼續/放棄使用產品->也許,如果我是這個產品的策劃人我會怎么設計以改善體驗。
如何通過邏輯性思考幫助產品思維有效,基于日常的運用,我們通過將邏輯思考的兩種基本模型:
- 推演:因為-所以-因為-所以這樣的邏輯結構,逐步推導從原因到結果的基本邏輯模型;或者逆向通過連續的提問(WHY)以及回答構建表象到原因的邏輯模型;是一種線性邏輯模型。
- 歸納:通過對一組元素的分析提煉其共同點,完成這一組元素的歸納;或者逆向通過一個具體的標簽去搜集歸納其中包含元素。是一種發散性邏輯模型。
以上兩種邏輯模型的組合使用可以形成更多復雜的邏輯模型(例如邏輯樹等),但任何復雜邏輯模型的基本組成元素都只有這兩種,掌握這兩種基礎邏輯模型在這個部分足以。
然后套用到產品思考的兩種常見過程中:
- 正向推演:基于具體的用戶洞察結果,分析和推導出什么樣的體驗能夠滿足這樣的需求,從而延伸出產品形態等思考。
- 逆向拆解:基于具體的產品形態,通過分析用戶體驗流程,找到核心的體驗點(好或者壞),從而延伸出產品優化等思考。
然后就組成了幾種典型的產品思維過程:
- 基于有效的用戶洞察,從用戶價值起點線性推導什么樣的體驗能夠滿足這樣的用戶價值,思考體驗形態的核心是什么:看電影過程中出現了極其震驚的情節,可能需要一個公共的區域供同一時間經歷這個情節的人交流和表達情緒,及時性和開放性可能是核心。
- 從用戶起點場景和傾向洞察線性推導什么樣的交互形態能夠最大可能提升用戶操作效率,思考有效的交互形態是什么:一個中老年用戶在面對一個拼團玩的時候可能會被復雜的玩法徹底弄暈,所以可能需要簡單易懂的操作引導。
- 基于多種用戶場景的共性提煉和歸納,找到群體共性價值,思考共性價值的通用解決方案是什么:中老年聚集跳廣場舞,年輕人聚集蹦迪,攝影愛好者聚集參加拍攝活動,所以人們需要同好的聚集場景。
- 基于一種既有的體驗標簽,窮舉現有解決方案,尋找提煉其共通點,思考有效的解決方案本質是什么:迪廳有舞池和營造氛圍的DJ,KTV點歌臺有互動能力,網吧有互動競技活動。所以娛樂場景的解決方案本質是營造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契機。
- 基于既有的產品體驗,逆向線性推導用戶體驗核心點(好的和壞的)是什么,思考關鍵解決方案是什么:這個使用起來極其難受的吹風機(某森)是為什么讓我難受,原來是太重導致長時間持握很累,如果能夠采用更輕的材料設計但是保持其黑科技的部分那應該是更棒的。
- 基于一個同樣場景窮舉現有的有效解決方案,進行共性歸納,思考解決對應用戶需求點的核心:基于陌生人社交的各種解決方案(滑動匹配,真心話大冒險游戲,興趣匹配,性格測試匹配)歸納出共性都是為了提供打破尷尬的契機,也就是開啟話題的契機,所以陌生人社交需求的核心在于打破尷尬。
- 基于一個產品特征的窮舉,找到共通點,思考這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奔馳C200車型高科技的車載系統和氛圍燈,時尚的內飾,未來感的車身設計,相對親民的價格都是為了緊緊抓住新中產人群想要更酷生活的核心訴求。
嘗試從現在、當下、立刻開始用邏輯性思考進行產品思維的鍛煉。
任何身邊與你產生交互行為的事物都可以,正坐著的椅子、正在閱讀的這篇文章、正在穿著的鞋子。你能用產品視角得出有效的結論嗎?保持這樣時時刻刻的練習,結合用戶洞察能力的持續提升你就會漸漸成為產品思維能力極佳的人。
情懷?有用嗎?
以用戶洞察為基本食材,用邏輯性思考做出來的一桌子菜,是一桌子好菜嗎?可以是的。但是會是一桌子馳名千里流傳千古的名菜嗎?也許還需要一點點獨家的神奇點綴(蹺腳牛肉為什么和普通的牛雜鍋不一樣能夠馳名中外,正是因為加的那幾味藥材),叫做情懷。
情懷這個東西很模糊,比較難具體描述出在一個產品思維過程中產生作用的原理,但是偉大的產品經理往往自稱為藝術家。他們總是能夠在基本完整的產品基礎上再加上那么一點點東西,就讓這個產品“酷”了起來。
比如iPod的那個無限滑動操作盤,馬斯克發射到太空的roadster上放的那首space oddity,微信的登陸界面,錘子手機每一次的發布文案。
真酷啊!
酷的力量真的很強大,它超越了常規的體驗、價值和價格,能讓人們對一個東西瘋狂到癡迷。在產品思維的過程中永遠都能夠抱著我要讓這個東西真的“酷”一點的意識,能夠把你的思維帶上另外一個新的高度。
當然實現這個過程并不容易,需要你本身是一個懂得“酷”,極具情懷和深刻洞悉生活的人。先從每天埋頭工作稍微剝離出來,去追尋一樣你發自內心熱愛的事物,去理解那個讓你熱愛的核心點在哪里,你就能慢慢的懂得“酷”是什么。
理解了以上對產品思維的定義和如何提升之后,我們再來拆解一下產品思維在具體的業務策劃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以明白在什么場景什么時候需要合理的使用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如何主導一個業務方向
一個有趣的過程,在之前騰訊做項目的時候,有幸多次和總辦領導進行會面對面的業務匯報。
一個出乎意料的現象,總辦領導并沒有去對業務模式等戰略層面的問題進行太多指導而更多是選擇相信業務團隊的判斷,更多的匯報時間總辦領導都是在基于具體的產品體驗進行思考和挑戰,例如這個返回按鈕為什么放在這里用戶并不方便點擊,這個商詳結構不夠清晰用戶檢索有難度,搜索排序算法應該考慮哪些因子以使搜索結果更符合用戶的需求。
這個即是長期在產品思維的主導下進行業務規劃的一種表現,不評價這種模式的好壞,能夠做成一些事情但在另外一些領域這個模式并不一定有效。
由此可以得出的是,產品思維在所有業務策劃的初期(我們要用什么體驗滿足什么需求),優化期(哪個數據不好是因為什么體驗不足),轉型期(新的業務方向需要的新的體驗是什么)都絕對以體驗為最初的起點來進行思考,所有的現象和問題都被歸結于體驗的問題去思考,所謂體驗為王的口號大家應該不陌生了。
正確的使用產品思維
以上的產品思維過程在僅有產品和用戶這種簡單關系的場景下,一般是有效的。但是以上的產品思維可能解答不了“商家為什么不愿意來我們平臺做生意”這樣的問題,因為商家最終是逐利的,賺錢是唯一的目標,再爛的體驗在這個目標之下都無關緊要。那么,時刻考慮創造價值的商業化思維就應該在這個模塊發揮作用,我們將會在下一篇重點解讀商業化思維是什么。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產品和策劃工作,都能夠以產品思維來通盤解決,要明確區分好不同思維模式的運用場景:
- 面對的用戶是追求便利、愉悅、某種有替代方案的剛需這類需求的時候,采用產品思維。
- 如果面對的用戶追求的東西變成了賺錢、曝光、利潤這類字眼的時候,就需要切換到商業化思維來主導。
最終一個成功的、被廣泛喜愛的同時又能夠盈利創造價值的產品,一定是同時具備以上兩種用戶場景的,所以倡導非技術工種的互聯網人一定要首先綜合掌握兩種思維模式,是幫助你打造出真正有效的體驗極佳產品的一個基礎能力項目。
本文為@沙鉉皓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