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BAT三巨頭為什么阿里巴巴最容易被替代?

    準確的說,不是阿里巴巴容易被替代,而是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容易被替代。

    這個結論來自我過往10年觀察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路徑和底層邏輯后提煉出的一個戰略增長模型:S-C-I模型。

    什么是S-C-I模型

    S-C-I模型是產品營銷和用戶增長的戰略方向模型,S-C-I模型解決的是當產品遭遇增長瓶頸,或在本產品領域內已觸及增長天花板時,應當遵循的尋找增長方向的策略。S-C-I模型來源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在千百年的人類發展中,人與人交互的過程中逐步收斂為3個核心的元素,即社交、商業和信息,就是我們所說的S-C-I模型。事實上S-C-I模型也是企業經營和中國互聯網的底層邏輯所在,100%的互聯網產品都遵循S-C-I模型。

    鳥哥筆記,用戶運營,磊叔,社交,用戶運營

    S-C-I模型

    S-C-I模型有3個組成部分,分別是Social社交,Commercial商業和Informercial信息,它們3個各居一角,既想向另外2個角發展,又相互牽制,S-C-I模型可以解釋互聯網中發生的很多有趣的故事。

    百度居于Informercial信息角,為了尋求發展,百度必須沿著S-C-I模型向Social社交和Commercial商業發展,于是孵化出百度Hi和百度有啊,但由于同時受到Social社交和Commercial商業的牽制,百度Hi和百度有啊鎩羽而歸,至今已不知去向。

    阿里巴巴雄踞于Commercial商業角,為了尋求發展,阿里巴巴必須沿著S-C-I模型的Social社交和Informercial信息角發展,于是孵化出阿里旺旺、阿里來往、甚至在淘寶和支付寶中實現社交場景功能,同時孵化出神馬搜索,但由于同時受到Social社交和Informercial信息的牽制,阿里巴巴面向C端用戶的旺旺和來往已不知去向,神馬搜索就真的成為“神馬都是浮云”。

    騰訊牢牢盤踞在Social社交角,為了尋求發展,騰訊必須沿著S-C-I模型的Informercial信息和Commercial商業發展,于是收購搜狗搜索,參股京東和拼多多,也曾創建騰訊拍拍,但由于受到Informercial信息和Commercial商業的牽制,騰訊的拍拍也遺憾退場。

    S-C-I模型的核心邏輯

    前文講過,S-C-I模型由社交、商業和信息等3個部分組成,它們同時對應了營銷和增長中最核心的3個要素,即遷移成本、用戶貢獻和用戶粘性,其中社交對應用戶遷移,商業對應用戶貢獻,信息對應用戶粘性。

    鳥哥筆記,用戶運營,磊叔,社交,用戶運營

    S-C-I模型的核心邏輯

    2.1)信息和用戶粘性

    信息是技術化的表述,在互聯網中信息常被稱為內容,在營銷和增長領域常被稱為內容營銷。內容約占互聯網全部信息的90%,內容的常見形態包括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內容的常見場景包括文章、短視頻、長視頻、直播、搜索服務等。顯然,在社交、商業和信息這3者中,能夠讓用戶每天使用的、能夠讓用戶每天多次使用的、能夠讓用戶每次使用時間變長的,非信息莫屬,即內容。今日頭條以圖文內容為主,其MAU約3億,日人均使用時長約90分鐘,日人均啟動次數約7次,同時今日頭條所屬的字節跳動更從短視頻、長視頻和直播等內容形態部署了抖音、火山、西瓜等產品,2020年徐崢的電影《囧媽》更是在頭條系各個產品中上線;微信MAU超過10億,日人均使用時長是64分鐘,日人均啟動次數達到17次,這些用戶中有4成用戶每天都發朋友圈,更有6成用戶每天都會刷朋友圈;B站自身作為UGC視頻平臺,除了夯實短視頻外,還在長視頻和直播上持續發力,并斥巨資購買了大量影視劇的版權,被稱為“B站礦業有限公司”,在2019年B站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就達到100分鐘。

    不僅如此,縱覽互聯網產品中用戶活躍程度、使用頻次、使用時長等均名列前茅的都是內容型產品。所以,內容對用戶訪問時長、訪問次數有巨大的貢獻,換句話說,信息與用戶粘性的呈現極強的正相關性。

    商品和社交能夠同樣提升用戶粘性嗎?答案是不行。道理很簡單,單一用戶不會每時每刻都在買東西的,單一用戶也不會每時每刻和好友聊天。用戶每天刷微信,更多的是刷朋友圈中好友發布的圖文和視頻內容。

    2.2)社交和用戶遷移

    社交是用戶的最核心價值,對比用戶的活躍和交易,社交顯得尤為重要。絕大多數產品的用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用戶經營的重點就是持續維護用戶和用戶在產品上沉淀下來的關系鏈。所以,所有社交產品的商業價值和PE都不是用戶規模和活躍,而是用戶之間的聯系以及聯系的強弱程度。用戶之間的聯系越多,聯系的緊密程度越高,產品的商業價值越高。從用戶的角度而言,我和我的好友們都在這個產品上,此時若要我貿貿然遷移到新的產品,我還要周知全世界,說服我所有的好友也都遷移過去,可想而知難度多大。微信在創立初期的幾個版本,全都在打磨通訊類的功能和服務,包括語音通話、發送圖片等,同時想盡辦法讓用戶把社交關系遷移上來,例如獲取手機通訊錄中的好友關系、獲取登錄QQ號中的QQ好友、搖一搖和附近的人。當用戶逐漸將自己線下的好友和線上的好友遷移進微信后,大家就會發現此時任何競品都無法撼動微信,羅老師的聊天寶、阿里的旺旺、網易的泡泡、百度Hi等都在火爆一段時間后逐步銷聲匿跡。

    上述過程我們提煉為四個字,即遷移成本。遷移成本,是指用戶停止與產品的聯系并轉而與其它產品建立關系時所發生的成本,包括利益損失成本、關系損失成本、組織調整成本以及新產品的學習成本等。遷移成本不僅意味著經濟成本,也包含精力、時間和情感上的成本。對于互聯網產品,遷移成本中80%都是用戶的關系損失成本,即社交關系損失成本。

    可以看出,S-C-I模型中的Social社交,Commercial商業和Informercial信息,只有Social社交、Informercial信息才和用戶粘性、用戶遷移成本相關。

    而電商業務恰恰天然不具備這兩個和用戶關系最重要的特征,故:

    準確的說,不是阿里巴巴容易被替代,而是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容易被替代。

    本文由@磊叔 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0)
    運營喵運營喵官方
    上一篇 2020-08-31 11:22
    下一篇 2020-09-08 17:38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