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不知從何時起,推出年度賬單已經成為APP們年末時節的“標配”,也正是借此方式,平臺可以一定程度上地喚回老用戶,并加深用戶和平臺之間的情感聯系。那么,若站在運營或營銷的角度上看,關于年度賬單,我們又可以獲得哪些思考?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2021年,畫上句號。從12月20號開始,各大平臺年度賬單紛紛出爐,不同產品形態前端有共通之處。

    年度賬單的流行,起源于2014年初,支付寶針對個人消費做出了數據回顧,并融合趣味性、傳播性元素,每年年終在朋友圈都是常規性刷屏節目。

    各類互聯網產品在年底都相繼推出屬于自己的年度賬單,不限于金融產品。高德地圖、美團外賣、網易云、得到讀書、Keep運動、微信讀書等各類產品紛紛上線,引發熱潮。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產品都癡迷年度賬單?年度賬單對產品運營、營銷傳播有何啟發?我將和你從2個角度分享6條啟發。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一、產品價值降低流失

    年度賬單,其實是基于產品衍生的附屬產品。通過一系列的回顧,讓用戶明白這一年里你和我發生過哪些關系,讓用戶看完有種放電影的感覺。

    產品里常見的一個指標,用戶流失率。年度賬單的推出,就是降低流失率的一個產品行為。當用戶看著這一年,在某平臺上發生過這么多行為,留下過這么多回憶,就像一個老朋友陪伴在自己身邊。如果主動刷屏,只會更依賴于該產品。

    正如損失厭惡心理,拿Keep來說,當我一年跑步了幾百公里,哪一天什么狀態清晰可見,這就是我的行為擁有,失去它是很痛苦和不情愿。當用戶在Keep上擁有豐富的行為數據軌跡,讓他替換成悅跑圈、或者華為運動,大概率挺難。

    關于產品流失,俞軍老師曾提出過產品價值公式,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遷移成本。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而一年一度的年度賬單,就是降低戶遷移成本,使得年復一年遷移成本更低,產品價值對用戶越來越大。

    二、看數據背后的行為

    你花了多少錢,運動了多長時間,聽了多少音樂,讀了多少本書,出行了多少公里,點了多少頓外賣……這些都是數據對產品的支撐,清晰了然。

    隨著產品和消費者深入接觸,這些數據不斷涌現在消費者面前,數據本身沒有任何意義,當數據融合場景,結合背后的行為就會讓人回味無窮。和你分享2個案例,一個美團賬單,一個網易云賬單。

    美團外賣,年度賬單的段子。“老板,我今天生日你可以送我一個小菜嗎,是你始終如一的堅持,你一共備注了77遍”。

    數據,帶出諷刺和幽默的背后。77遍生日當然是假的,透露用戶屬性,愛吃小菜,或是愛薅羊毛。

    數據的背后有故事: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網易云音樂,2.20日01:17你還在聽《7%》,讓你一年里睡得最晚的一天,和此刻的音樂在你腦海放映。

    時間線和空間線交替,瞬間把你帶回一年里特殊的那一天,讓你想起當初失眠的場景。這就是數據背后的行為,注入用戶回憶。

    生日也好,熬夜也罷,都是這一年里讓用戶印象深刻的啊哈時刻。數據的放映,很好地將這一刻的故事帶給用戶;數據背后的行為,則更值得用戶迷戀和懷念。

    三、平臺到個人數據的變遷

    賬單也在變遷,最初支付寶發布平臺年度大數據,從自身出發告訴用戶,在這一年里平臺的我做了什么,可理解成Date to Platform,且稱D2P。

    比如:哪個城市的人消費最多、雙11平臺各類目排行榜、不同年齡段消費習慣等。這些只是一個基礎數據,對于用戶不會有很強的代入感,用戶更會關系自己,或者和自己相關的事兒。

    心想,你這遙遠的大數據,和我本人有何關聯?

    平臺賬單 vs 個人賬單: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總感覺遙遙無期。而近些年的賬單,更多地從用戶出發,告訴用戶這一年里你在我們平臺做了什么,可理解成Date to User,且稱D2U。

    當注入個人數據, 用戶會有種錯覺,這個數據就是為我定制,拉近距離,莫名地會關注。好的產品,會深入用戶、走進用戶。

    正如一款產品需求的誕生,除了自身判斷和市場分析,還需要深入用戶調研,這樣能避免一款自嗨產品的誕生。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四、巴納姆效應認同感

    先看幾個關鍵詞,破局者、心、終身學習者、眺望、溫暖、才華、愛、遠方……這些是某平臺年度賬單,給用戶匹配的關鍵詞。發現共同點了嗎?

    模糊且美好,適用于每個人。關鍵詞,都屬于似是而非的褒義詞或中性詞,無論這一年你在平臺上發生了多少行為,都會得到一個來自產品的“夸獎”,而且這個夸獎總能符合用戶某一方面。

    用戶總能身臨其境地被贊譽,誰又能拒被夸贊呢?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比如這個,“‘溫暖’。你更會料理生活。一杯茶,一鍋湯,一張床,一捧花,理想生活大抵如是。”看到深情的文字,這不就是自己理想的美好生活嘛?

    心理學上有個模型,巴納姆效應,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卻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年度賬單里美好的關鍵詞,對號入座不同星座的性格特征,西方的星象學、塔羅牌、占星術……血型、生肖和性格的關聯,這些都是巴納姆效應的應用,而且屢試不爽。

    用戶需要被引導,大多時候,大多用戶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當被注入美好而又模糊的標簽時,總能擊中內心。

    五、游戲化讓用戶無法自拔

    2021年,你累積學習多少天、多少分鐘、幾門課程、幾本書、超越99.99%的用戶,這是得到年度賬單的模板。喜歡贏,是人性。

    尤其是男人,男性是天生的“獵手”。

    幾乎每個賬單都會告訴你,你的數據打敗了多少人,主動營造一種賽馬機制。這方面360瀏覽器是鼻祖,每次開機當你看到擊敗了99.99%的用戶,用戶心里莫名產生爽感。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你做一件明明跟別人沒有關系的事情時,你還是想跟你的朋友比一比,比如微信的每天步數。

    不喜歡講自己的財富,但還是會想炫耀自己的信用分,比如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分。

    游戲化設置,在傳播里廣泛應用。提到游戲化,就離不開三大要素,點數、徽章和排行榜。

    以上擊敗多少用戶,就是排行榜的應用。點數和勛章,在日常賬戶的成長里,已經深深烙入每個用戶。

    六、群體效應規模力量

    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跟風的刷屏事件背后,反映的就是烏合之眾的大眾心理。當你看到網易云音樂給你扣上年度標簽16歲的時候,心理暗示自己還年輕,當用戶刷屏那一刻,心理是滿足的,向人展示自己年輕的心理。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你刷屏賬單,他刷屏賬單,大家一起刷屏賬單,這是群體效應在暗中使勁兒。

    當你的身邊不斷有人重復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不自覺地去關注此事,進而關注這個事情的各類信息,從而慢慢地被影響。

    人們傾向于積極地描述自己的群體,以便于能夠積極地評價自己。

    社群的鼻祖,宗教就是群體效應在驅動,一個群體有個共同的信仰、行為愛好,注定能同頻,而且為了階段性目標能失去理智,一起共振,哪怕是錯誤的目標。

    頂級微商團隊的設置也是如此,利益分配、賺錢都是馬斯洛的基礎需求驅動,最高層的是共同信仰,融入一個群體。

    當你身邊10個朋友,有8人在刷某一平臺賬單,你也會情不自禁地跟隨。否則,你會顯得格格不入,被扣上不合群的帽子。群體效應模型,在制造流行行為設計里同樣屢試不爽。

    七、最后的話

    產品賬單年年有,隨著時間推移,同樣的形式用戶會慢慢疲倦。作為產品及營銷人,我們要本質思考賬單的意義。

    對于產品,一年一度的賬單能降低產品流失率,走進用戶,挖掘數據背后的行為,圖標數據化能更清晰地呈現和表達。

    對于營銷,固定話題的能做可控的刷屏事件,年終時間線創造儀式感的運營行為,游戲化排行榜行為能讓用戶產生依賴,甚至為了數據而增加使用時長。

    數據化時代,賬單就是平臺和用戶交往樞紐,當你不斷傳遞你和用戶的點滴、共同的回憶,你們的關系會越來越強,這也是超級用戶養成的必備手段之一。

    賬單的串聯下,產品和用戶的關系,猶如戀愛,你們共同的回憶越多,分手、拋棄的概率也會越來越低。

    本文為@鄭火火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0)
    鄭火火鄭火火專欄作者
    上一篇 2021-12-21 21:36
    下一篇 2022-01-06 09:22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