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互聯網年味兒:你五福了嗎?

    編輯薦語:不知不覺中,支付寶集五福活動也舉行了這么多年,那么,你是否有想過支付寶集五福活動背后,隱藏著哪些產品設計或運營上的巧思?本篇文章里,作者總結了支付寶集五福活動的底層邏輯,一起來看一下吧。

    互聯網年味兒:你五福了嗎?

    2016年春節開始,支付寶5福到走過七個年頭。

    從2017年的AR掃福,到2018年的“癩子”萬能福,到2019年的花花卡,到2020年全家福,到2021年寫字福。

    每一年,都在圍繞“福”做相應運營動作,在5福合體的背后做形式變幻。

    雖然熱度上用戶已經不再迷戀,但是依舊是現象級的產品和活動形式,思考背后的設計動機值得產品人深入思考,我將和你分享支付寶5福背后的底層思考。

    一、社交貨幣:喚醒春節文化母體

    中國人過年很奢侈,同時很值得,全世界只有中國的除夕一年一個階段按下暫停,工廠停工、工人回家、行政機構暫停,幾億人出行流動,只為家的團聚。

    春節,是最好的維系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隨著時代變遷,商業形態變化,工作生活效率提高,很多人覺得春節缺少年味,有些冷冰冰的感覺。

    互聯網年味兒:你五福了嗎?

    商業和情懷可以并存,支付寶5福推出引領了春節期間商業和文化的融合活動。

    媒介載體,內容形式在變遷。每年臘月下旬5福的出現,暗示著人們春節要到來。是互聯網年味必備現象級活動,正如90年代的春晚對于除夕的含義。

    20年前,一家人圍在電視前對春晚滿懷期待;20年后,一群年輕人在談論“你的5福集齊了嗎”,等待5福合成除夕之夜瓜分紅包。

    集5福,似乎成了年輕人過春晚的社交貨幣型活動。而且,5福活動是貫穿春節營銷,滿滿的儀式感。

    產品和活動也一樣,不要再創造新的理念告訴用戶,需把用戶腦海固有的文化母體喚醒,并持續刺激。

    正如五福,就是傳統過年的文化母體。過年貼福本就是賀歲行為,福的背后也是預示著美好,這些無需教育,直接喚醒關聯即可。

    二、烏合之眾的炫耀心理

    出處卷,包括五福。合成福卡后,總有人第一時間曬朋友圈,告訴眾人我完成了小目標。

    集卡過程中,還有獲得副卡張數的排行榜,包含集福榜和送福榜,2個榜單背后有著心理暗示。

    集福榜,正如微信運動的步數一樣,人性是好斗,當某件事件被加入比拼后,哪怕你明知道沒啥意義,但是還是忍不住想沖擊榜單。

    看看你集福榜的Top3用戶,一定是5福活動的死忠用戶,甚至有些收集癖,和炫耀心理。

    榜單的設計,也是游戲化PBL運營的三要素。三要素包含點數、勛章、排行榜。

    點數是你獲得福卡的數量,勛章是對應的五福名稱,排行榜是集福榜和送福榜。

    當用戶占據集福榜的首位,可能有種隱形的炫耀心理和榮譽;當用戶占據送福榜的首位,可能被貼上助人為樂、社交小能手的標簽。

    五福其實早已合成,但是為了福卡的數量,繼續參與5福之下的各種活動行為,獲得更多福卡。

    送福榜,也是社交行為和產品促活的設計理念。社交心理學有個理念,適當麻煩別比幫助別更能建立親密關系。看到福卡榜上有多卡的用戶,如果主動找人要一張福,而他恰好能送你,正是增進彼此關系的行為。

    三、屢試不爽的稀缺效應

    為什么每年的敬業福這么難搶?為什么5張福卡配比不是各自占比20%?

    產品設計引入稀缺效應,讓產品符合冪律分布,而非正態分布。一旦一碗水端平,活動就顯得平平無奇。你發現了嗎?每年的敬業福似乎就像一個寶貝,早早植入用戶心智。只要搶到,就是贏家的感覺。

    我們感到缺少某種東西時,思維會集中在眼前的迫切需要上,全面調動熱情和能力去爭取這個東西,典型的就是敬業福。

    冪律分布正如社會上的資源配比,20%的敬業福決定剩余80%的合成情況。當用戶越得不到的時候,產品的目的就達到。

    第一,能讓用戶通過更多的使用行為去獲取,比如螞蟻森林澆水、進入生活頻道、螞蟻莊園捐蛋等。

    第二,用戶之間發起話題,為什么敬業福這么難?為什么我獲得10張富強福都得不到敬業福?你有2張能不能送我一張等。

    第三,放大稀缺增進福卡價值,正如陳奕迅的歌“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越沒有越想爭取。

    你知道嗎?在擼毛圈里甚至都有轉賣敬業福,而且價格遠高于開獎紅包的中位數。支付寶五福開獎紅包不到5元,擼毛圈的敬業福甚至都賣到了10元。稀缺,讓人失去理智,讓人癡迷。

    四、盲盒翻牌:促活產品矩陣

    五福活動,是三方的春節賀歲狂歡。

    • 對消費者,多一份互聯網年味,不同的行為不同獎勵,獲得開啟盲盒的快感;
    • 對于商家,多一個品牌漏出入口,從搜索到展示讓品牌在搭上春節營銷列車;
    • 對于平臺,引導用戶發生行為的話題活動,可以針對性做矩陣產品的促活。

    預熱階段,從1月18開始,搜索12306能獲取隨機福卡,給第一批用戶放出小道消息。引導用戶春運來臨,和12306共贏。

    上線階段,用戶通過寫福、掃福、搖一搖、螞蟻森林、螞蟻莊園等行為,都能隨機獲取福卡。典型的激勵設置,引導用戶完成對應的行為動作。和之前簽到、打卡、分享獲取積分的社區玩法底層設計相同。

    甚至,可以用不同的概率去匹配重點突出的產品,比如:想突出”生活頻道”,可以把相對多一些的敬業福分配到打開該入口的行為里。

    一旦用戶感知到做某個行為,有更大概率獲得敬業福,那么會在用戶之間自傳播。

    集福的樂趣,就像開盲盒。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是什么,未知的心理讓人迷戀。迷戀的背后,就是對產品產生行為,增進活躍率。

    五、多巴胺和紅包社交行為

    貪婪的大腦更青睞于多巴胺的瞬時刺激。當我們5福合成那一刻,當我們拿到敬業福那一刻,先不說能瓜分多少紅包,短期的滿足感會上頭,甚至很多人忍不住發圈告訴眾人自己合成五福成功。

    集齊5福和瓜分5億現金,從來都不是一種經濟行為,而是社交行為。傻子都知道5億獎金池,在10幾億人口面前微不足道。集5福,是一種社交行為。

    明知道浪費時間,但就是控制不住想參與,這就是多巴胺在起作用。

    多巴胺能讓人上頭,瞬時滿足。除了多巴胺,內啡肽也是人體內的另一種讓人上腦的激素,都能夠提供快樂,但是產生的機理不一樣。

    很多事情可使人體分泌多巴胺,比如吃甜食、打游戲、刷劇等。而內啡肽分泌需要一定的運動強度和一定的時間,比如沉浸式閱讀,長跑馬拉松等。

    作為用戶,想要不被操控,就得盡量遠離瞬時多巴胺的刺激;作為活動設計者,想要讓用戶癡迷上癮,就得多思考這個設計是不是滿足多巴胺瞬時爽感。

    六、最后的話

    五福,就像充滿互聯網年味的狂歡。雖然熱度在下滑,不知道還能持續幾年,但曾經讓上億人狂歡活動的背后有太多值得借鑒、學習和思考的底層邏輯。

    文化母體,在品牌和活動設計過程中不要創造概念,要喚醒用戶腦海中原有的認知。

    比如產品的稀缺性,用戶對于得不到的東西更迷戀。

    屢試不爽的排行榜,人性好勝,凡事都喜歡比出一二三。比如,貪婪的多巴胺。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加入讓用戶瞬時爽感的產品行為,能讓用戶為之迷戀。

    借鑒以上行為設計理念,在產品設計和運營過程中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為@鄭火火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4)
    鄭火火鄭火火專欄作者
    上一篇 2022-01-10 12:43
    下一篇 2022-02-19 19:55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