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被問到:你怎么理解社群運營?你覺得你在社群方面的觀點與現在大部分觀點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得益于經常被拉入各種各樣的社群,作為一名運營人,而不是一位普通觀眾,帶著審視的眼光去看待時,有了一些觀察和思考,因此有了這篇文章。也借此總結一下社群運營常見的坑,之后想到更多繼續更新。
最近兩年左右,接觸社群,私域流量比較多,身邊朋友討論也很熱烈。“社群”、“私域流量運營”好像成了企業營收增長的靈丹妙藥,無論線上大中小企業還是線下實體店鋪紛紛建起社群,總以為找幾個人,買幾十臺手機,搞幾十個微信號,招幾個社群運營員工天天在社群里賣貨,自己的業務就能迅猛發展了。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我們先探討什么是社群運營。
社群運營的本質是什么?
站在企業的角度,這時候社群甚至整個私域生態就是企業與用戶關系聯系的紐帶,可以看做是一套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既然是管理用戶,必然要以用戶為核心,以用戶為導向。
這樣社群的構建方式就一目了然了,那就是以人為本!翻譯成運營術語就是專業精細化的用戶運營。
因此,社群運營就好理解了。社群運營就是運營用戶的一個渠道,而想要運營好用戶就需要圍繞用戶的生命周期來進行,最終目的在于提升單體用戶價值。在社群這個渠道上,主要體現在提升留存和轉化(復購)指標上。
因此,放棄掉把用戶當流量,只是換到社群去收割的流量思維,轉變成以用戶終身價值為核心的用戶運營思維吧!
企業增長焦慮的背景下,流量沒有紅利,但用戶價值仍有紅利!
運營好一個社群,核心在于搭建一套用戶管理系統,才能真正提升效率。考驗的是企業產品、服務、內容等各方面的綜合實力,可能真的沒有想象得那么簡單!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被想象得太簡單,因此才會有了下面這些坑!
我見證過的社群運營那些坑
坑一:不管公司做什么業務都需要建群
但其實并非所有的項目都可以做社群,或者說由企業來做社群。因為社群從大的方面很可能會涉及線上運營整體架構的變化,比如線下的教育機構,開始做社群,那必然需要考慮原來的銷售,和現在社群運營之間的關系,架構沒理清,利益沒分配好,很容易流產。
從業務實際情況看,很多涉及到低頻、隱私、短期服務等項目,做社群費時費力,對企業來說可能性價比并不高。
那么,什么樣的業務適合做社群呢?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來思考。


另外,社群在很多行業都可以作為一種附加服務,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以標準的產品加個性化的服務,就很容易形成差異化競爭。
但一些公司不考慮實際情況,盲目的將營收增長全押在社群上,把社群當成了企業建立品牌、搭建渠道、用戶增長的唯一形式。因此需要在社群不停收割用戶達成營收目標,最后發現無異于飲鴆止渴,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社群是良方,但不是神藥。
社群其實是一個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的事,很多企業招幾個社群運營,管理幾百個社群,可能也沒產生多大轉化。所以做社群其實需要綜合來考慮運營效率成本、增長可能性的問題。
想將社群運營當做唯一增長渠道的,最簡單的起碼思考一下:
1.單個社群的承載量有限,能否產生穩定復購;
2.單個社群的管理(人員+活躍)成本,在穩定后能否降低?
3.如何持續獲得新的社群會員,從產品導入,還是拉新?
另外,預算、人力總是有限的,社群的無限擴張也是問題。再多想一想,對于最核心的增長業務,除了社群外,還有其他增長方式嗎?比如渠道投放、短視頻、地推、電話營銷等等。
所以運營手段要綜合對比,選擇高效、有增長空間、性價比高的。業務增長也應該是組合拳,不要單一的寄托于某一項。
坑二:社群運營就是銷售和客服




2.挑選一批商品鏈接,添加文案,扔到群里
3.解答群內用戶的問題
4.拉人,踢人
5.策劃一個打卡活動,下周上線
6.發紅包激勵大家來點連結
7.往30個用戶群發一輪晚安海報
而這還是比較完整的流程了,不完整的就是每天定期往群里丟鏈接。久而久之,自然就變成了在群里面宣布規則、發布通知、解答問題的社群客服了。群再一多,手機不離手,007都有可能,這樣做的效果怎么樣呢?可能只能騙騙自己:我真的很努力在群里互動了。
這是很多初級社群運營的選手,經常會犯的錯。這就是典型的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這里,我真的想給社群運營正正名,同時也給社群運營人員一些小建議。
對于企業來說,社群運營就是線上銷售,對也不對。運營社群的根本目的的確是為了提升營收,甚至社群轉化率的高低是評估一個社群是否是一個好的社群的標準,但不代表社群運營就是銷售。
線下的銷售通常是一對一,而線上的社群轉化則是一對多,而且群成員之間還會互相影響。所以如果靠單點銷售的方法去做,勢必達不到想要的結果。
銷售環節在社群運營的工作中只占很小一部分,通常我前面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先讓社群活躍起來,先把社群氛圍炒起來,先和社群成員的關系建立起來等等,甚至于社群賣貨的流程該怎么設計。比如:我第一步先激活用戶,第二步教育用戶,第三步激發需求,第四步激發情緒,第五步買單成交。
這樣銷售環節順理成章,而不是把鏈接往群里一丟就完事了。這些功夫都是在背后看不見的,潤物細無聲的轉化用戶才是社群轉化最高境界,而這些都是基于對用戶需求的洞察,而不是停留在銷售技巧有多么高超。
真正厲害的社群運營一定是擅長運營用戶的,不只是在社群,不管用戶在哪里,他都能運營好。
因為重要的不是社群,而是用戶
所以,作為一名社群運營新手,不要去做一些表層的工作,而是更多去思考這件事對于用戶有什么價值,你做的事情才不是可以直接被機器人替代的。
而對于那些只知道給你設定銷售目標,讓你在社群里拼命發鏈接,回答問題,卻不告訴你為什么這樣做以及怎樣去完成目標的老板,你可以考慮離開了,因為你收獲不了什么,漸漸的還會對社群運營出現認知偏差。
如果能拿到公司給的社群運營標準化流程(SOP),也多問問自己,它為什么要如此設置流程,為什么在這個環節要做這件事。
提升認知,了解社群的全局,才不會迷失在銷售和客服的工作里。
坑三:90%的社群7天內就“死”了
因此,社群本身就可以作為一款產品來看待,而社群運營就是把社群當成一款產品來運營。
作為一款產品來看,社群和做產品的基本點一樣:
1.我做的社群能為目標用戶帶來什么價值;
2.能不能持續帶來價值;
3.怎么才能做到上面這兩點
其次才是想如何在為目標用戶創造預設價值的過程中,來達到自身的目的。
在這個問題上可能很多人做社群運營思考的方向是相反的甚至是錯誤的。因為他們往往思考的點是:社群能夠為自己或者公司帶來什么,而不是思考:社群能夠為用戶帶來什么。這其實就是一個邏輯上的錯誤。
從產品的邏輯去思考,最重要的三點即:社群定位、社群價值、社群轉化。
1、社群定位
①:目標用戶:社群為哪些人提供服務?是VIP用戶還是普通用戶
②:社群服務:提供的穩定服務是什么?是知識分享等內容還是陪伴式答疑服務
③:社群周期:社群的生命周期是多長?是長期運營的社群還是為某次活動建立的社群,活動結束即解散(快閃群)。
2、社群價值
在社群內為用戶提供了什么價值?能否滿足有用、有趣和有料的原則。是對用戶有用的內容還是一些有趣味性有參與感的活動,還是一些有稀缺價值的知識或內容分享。
3、社群轉化
用戶為什么要在你的群里買東西?
想清楚用戶的購買動力,再去改善社群服務,選擇合適轉化方式。想清楚用戶會為什么買單,是產品能滿足用戶的痛點嗎?是社群提供的附加價值嗎?還是對于群主的信任感?
這里就不發散開來講了,下次再專門寫一篇講社群的定位和價值如何體現。
坑四:對所有用戶無差別運營
把社群當成一款產品來運營,這款產品的用戶訴求可能并不一樣,想要運營好這個產品的用戶最好是把有不同需求的用戶分開,然后針對性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就是用戶分層。
比如普通用戶是為了獲取知識,專業用戶更多是想認識更多厲害的人或者得到榮譽感等等。滿足了不同層級用戶的需求,才談得上后續活躍和轉化。通常一款產品的用戶都是呈金字塔結構分布,層級從低到高依次為普通用戶、活躍用戶、貢獻用戶、專業用戶,這就構成了社群的整體架構。






坑五:社群一拉就開始賣貨




同樣是線下服裝店社群,我經常購買的一家店鋪就聰明得多,雖然只是簡單的運營,但群里時不時還挺活躍的,群內用戶會主動詢問服裝價格,可到店試穿或直接線上購買。雖然是個小小的社群,但據我觀察,轉化還不差。
總結一下,其原因在于社群定位清晰,社群主要目的就是做新品推薦的。另外,社群管理員不是客服,而是專家。


而這時,為社群提供價值的群管理者就不再是一名普通的客服了,而是大家眼中的服裝搭配專家,所以大家信任她的推薦,愿意買單。
總結
以上這些坑在于對社群理解不夠深入,社群運營不只是拉幾個社群就完事了,最重要的是企業是否有搭建更加專業、更加豐富、更加高效的運營體系的能力。
好了,今天就聊這么多。一些思考,記錄下來啟發自己,之后有新的體會再來完善。
套路無窮盡,踩坑時時有,留言說說你都踩了哪些坑吧!
本文為@芳sir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