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還有故事可講嗎?
就在上個月,微信公眾號剛過完九周年,從風口到古典自媒體,有人乘風而起,改變命運,也有人跌跌撞撞,黯然退場。
二八定律下,腰部創作者的生存境況可能是更真實的反映。他們的影響力不比頭部大號,但足夠養活自己亦或一個小團隊。
盧璐是從2015年3月開始運營個人公眾號“盧璐說”的。彼時公眾號不滿三周歲,而盧璐已經39歲,在此之前為了照顧兩個女兒做了多年的全職媽媽。
到今年,賬號運營到第六年,盧璐擁有了66萬粉絲的賬號矩陣和6萬的私域流量,她組建了團隊、注冊了公司,順利實現商業化。


“盧璐說”和矩陣號“盧璐的小日子”
她趕上了公眾號的浪潮,又眼見著它一步步走向“古典自媒體”,也在思考一個腰部圖文自媒體在短視頻時代該何去何從。
最近我們和盧璐聊了聊,關于她做公眾號這6年的見聞和收獲,以及一個腰部公眾號的生存狀態。


抓住風口:從全職主婦到公眾號作者
2015年,當盧璐第一次看到出現在朋友圈里的公眾號圖文鏈接時,她還不知道這是怎么做到的,翻來覆去搜索許久才找到“微信公眾平臺”網站。
“公眾號網站到現在也沒有變,點進去就是一個星球的圖片,寫著一句話: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被觸動的盧璐當即決定申請一個賬號試試,就此有了“盧璐說”。


微信公眾平臺網站
申請之前,她特地去百度上搜索了一個問題:開通公眾號是否需要付費?
有了賬號,盧璐卻一直沒想好可以發些什么內容。她是服裝專業出身,在寫公眾號之前沒有任何媒體相關經驗,甚至都不知道“自媒體”是什么意思。
起初,她想將“盧璐說”做成一個母嬰公眾號。那時候盧璐已經做了6年的全職主婦,有一段幸福的跨國婚姻,和丈夫養育了2個孩子,在育兒方面頗有心得。


很快,她發現自己其實寫不出那么多母嬰文章,因為“媽媽”這個角色只是她人生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2015年3月25日,在賬號開通了大半個月后,盧璐發布了一篇名為《和誰一起走過萬水千山》的推文,在文中談起自己和丈夫孩子旅行的經歷,說每個人眼中的風景是由身邊人所決定的。
這是她第一篇轉發到朋友圈的內容,也成為后來第一本書的名字。這篇文章之后,她開始嘗試更多類型的內容,菜譜、游記、法國文化分享、甚至還有小說。
盧璐有一些法國朋友,幾乎看不懂中文,卻經常用微信幫她轉發文章,還打趣說如果粉絲數突破1000,要請他們吃飯。
2015年10月8日,受全家去柬埔寨旅行經歷的啟發,“盧璐說”推送了一篇《是時候談談中國孩子的教養危機》,閱讀量達到2.9萬,讓當時量級還小的賬號一口氣漲粉近2萬。


再后來,到2016年2月,盧璐寫出了自己的第一篇10萬+推文《為什么法國女人不買名牌包?》。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號主和平臺申請轉載文章,盧璐也因此得以與他們結識和交流,“感覺我才真正進入了自媒體這個圈子”。
“盧璐說”的人設變得越發清晰,比如法國求學工作而后定居、跨國婚姻、2個孩子的媽媽、曾經的全職主婦,她在賬號簡介中寫下了“一個在東西方文化差異中間,堅持優雅的精致女性自媒體”這樣一句話。


盧璐和丈夫孩子
當然,也會面臨文章帶來很大爭議的風險,尤其是東西方文化的觀點碰撞。盧璐會注意避開一切刻意拉踩比較的描述,也很少去觀點激烈地表達一個道理,保持相對平和的態度來討論問題。
她的粉絲群體,91%都是女性,其中多數處于30-35歲年齡段。在這幾年里,盧璐切實感受著國內女性力量和女性精神的崛起。今年年初,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書,以女性成長為主題,名為《三十幾,來得及》。
“30歲女性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活樂趣,她們一旦能建立自信、獨立在社會上,就會發現人生能夠游刃有余。”


盧璐的第二本書 《三十幾,來得及》


步入正軌:運營66萬粉絲的公眾號矩陣
最開始的時候,“盧璐說”粉絲每突破100人,盧璐就會截圖留念,到運營賬號的第6個月變為每突破1000人截圖,再到后來是每1萬人截一次。
截至目前,“盧璐說”的粉絲數已經超過了60萬,其中有10萬是和其他公眾號互推來的。
“第一次互推24小時漲了4000個粉絲,后來每次互推能漲1000多,次數多了就能發現和哪些賬號互推效果好,不過這幾年公眾號也比較穩定了,互推已經沒有效果了。”


“盧璐說”互推漲粉效果
她說自己沒有在帳號上投入過1分錢的漲粉費用,除了互推,就是靠內容來自然漲粉,正常一篇文章漲粉幾十到幾百個不等。
由于“盧璐說”的強人設原創屬性,內容與婚姻情感育兒相關,大部分稿件都是盧璐本人的原創,“常常就是寫一些家長里短的事情,就像一個人在和讀者聊天一樣”。


盧璐在巴黎機場出關后就地開始工作
她寫文章一般都是同時推進好幾篇,一篇感覺寫不下去的時候就轉而去寫另一篇,“我這個人思維挺發散的,一氣呵成寫出來的很少”。
比如《為什么法國女人不買名牌包?》就是分2次完成的,第一次寫完開頭卻想不出結論,隔了一兩個月后才重新翻出來續寫。也因此,盧璐總是很難具體去解釋自己寫一篇文章到底需要多長時間。
她覺得公眾號每天只能推送一次的規則對自己有利,不必保持每天數條內容的高頻輸出,有時候也會想,如果最開始就要每天寫一篇幾千字的文章,說不定就會知難而退了。
而當“盧璐說”步入正軌后,盧璐也對寫稿這件事熟能生巧起來,她現在每周需要完成3-4篇原創稿件。
但她也不得不承認,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方向,“比如我自己就并不擅長追熱點,遇到特別有感觸的熱點,就會選擇轉載”。


2018年起,盧璐開始搭建“盧璐說”的時尚矩陣賬號“盧璐的小日子”,她想發揮自己服裝專業出身的優勢,結合法國的時尚文化,為中國的中年女性提供穿搭資訊。
目前,“盧璐的小日子”粉絲數也已經達到了6萬。除了時尚穿搭外,這個賬號也會日常分享一些小眾家居好物和旅行內容,“我們會根據粉絲的反饋和需求來創作”。
在盧璐的想法里,現在的規模是一個剛剛好的狀態。
66萬粉絲的矩陣號,5個人團隊雖小,但運營、編輯、社群、會計分工明確,沒有辦公室,一直都是線上辦公和交流,一切從輕從簡。
“我們這幾個人從2017年到現在幾乎沒怎么變過,雖然沒有辦公室但氣氛很好,每年都會有團建活動,中間也會互相見個面。”
她不想做一個多么龐大的公眾號矩陣,也拒絕過很多次外界邀請其加入矩陣或者要投資的橄欖枝,她希望自己的團隊永遠是“小而美”的,“我也在找更多合適的人加入,比如一個專業編輯,但我不會說要一口氣再招20個人、一天發八條內容”。


找到價值:當自媒體成為有回報的職業
做公眾號這6年來,盧璐感覺自己最困難的階段還是2016年。
那時候“盧璐說”剛開始變現,第一條廣告來自于一個主打綠色環保的洗護品牌,發布于2016年3月。從同年6月份起,“盧璐說”先后與植觀洗發水、綠滌洗衣液等品牌進行廣告合作。


“盧璐說”的廣告推文
“那時候我很明確知道,只要努力做公眾號是可以變成一個職業賺到錢的,但我身邊的人不是做自媒體的,他們當時并不知道這件事,就看到我好像永遠趴在電腦面前。”
除了需要在事業和生活之間尋求平衡,發廣告這件事本身也一度讓她十分緊張和焦慮。
因為沒有經驗,“盧璐說”團隊曾和品牌方一度確認文案到凌晨1點多鐘,逐字去修改,還鬧過把品牌方確認直推的文案全部重新修改的“烏龍”事件。
但每次廣告發出后,總會收到類似“你變了”這樣的留言。盧璐形容這種感覺就像是“坐過山車”,不發廣告就不能變現,一發就容易掉粉。
直到和朋友的一次交談,她才真正堅定了走這條路。朋友說:
如果不能變現,那你就永遠無法將這件事做成自己的職業,只能當作愛好,你就還要同時將許多精力分配給看孩子、或者再去找另一份工作,到最后留給公眾號的時間會越來越少。
自此,她的心態從要不要做廣告轉變為如何將廣告做得更好。
在挑選廣告品牌上,盧璐和團隊花了很多心思。理財、保險、養生產品通通不要,涉及微商、醫美產品也都拒絕,還有品牌資質、網站、配方等等都會篩選,所有的樣品都是團隊試過才會去合作。


盧璐前往法國國民內衣Chanelle巴黎總部參觀
這個過程中她發現即使是發廣告,只要足夠用心和認真也是可以積累粉絲信任的,慢慢地賬號后臺會收到一些讀者留言,說跟著買過很多東西、每個都很好。
與之相對應的,粉絲的粘性和信任也成為廣告轉化率的保證,植觀、HFP等品牌多次復投“盧璐說”,逐漸形成一個商業上的良性循環。


粉絲對盧璐推薦產品的部分反饋
“我們屬于腰部公眾號,生態和頭部不一樣,轉化率一直是品牌投放我們的重要訴求,而且越來越多的廣告主要求腰部賬號有高轉化率。”
這幾年,隨著短視頻直播的興起,公眾號廣告市場正在逐漸被蠶食。盧璐透露旗下賬號廣告收入已經持平了兩三年,從2019年開始通過小程序“盧璐的客廳”做電商,來實現整體營收的穩步增長。
每次發團購電商的推文,頭條一般一次可以帶貨20-30萬元的銷售額。偶爾也會出現產品撲街的情況,但隨著團隊經驗的累積和對粉絲喜好的掌握,他們對產品的挑選和判斷上會更加精準。
而為了保證團隊能在選品上始終保持初心,盧璐選擇用更高的薪資和年終獎代替銷售分成。在她看來,越劣質的東西利潤越大,分成會存在因為私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風險,即使某個月利潤暴增,可能三五個月后就沒有人再愿意買單了。


變與不變:腰部圖文公眾號的短視頻觀
過去的2020年里,幾乎所有人都在對盧璐說:要去做視頻。
從2020年8月開始,盧璐開通了自己的個人視頻號“盧璐說法式生活”,分享一些在法國的生活日常片段。
拍攝、剪輯、配音、字幕都是她一個人在做,一年時間更新了19條內容。對盧璐來說目前做視頻并不是主戰場,只是借此來完善自己的IP人設,并沒有指望能夠變現。
盡管很看好視頻化的趨勢,但她始終認為圖文公眾號要轉型做視頻的阻礙很大,隔行如隔山。
短視頻往往需要更專業的創作人員,這就意味著必須要對團隊進行擴張,與她設想中“小而美”的團隊有出入,而且她也不確定,即使有了團隊,就能獲得流量嗎?就能賺到錢嗎?
盧璐仔細研究后堅信,在今天公眾號粉絲仍舊是最有價值的,要想達到公眾號的變現程度,視頻賬號也需要做到比較頭部位置。
那么一個問題就產生了:圖文都做不到頭部,憑什么認為自己做短視頻就行?
在她看來,圖文公眾號做不到頭部的一些因素在做短視頻時也會繼續存在,另外還有許多專業拍短視頻起家的創作者,自己做個副業難道一定會比別人的主業好嗎?
“我覺得很多時候大家對行業的判斷預測可能對頭部公眾號有效,對我們這類腰部甚至尾部賬號是無用的,我們都知道短視頻好,但還是要根據自己現有的資源去制定合適的政策。”
盧璐對短視頻始終保持著開放又保守的心態,走一步看一步地慢慢去嘗試,不排斥、也不一口氣瘋狂**,對直播也是如此。
她正在和視頻號討論10月份的直播安排,暫時還不想帶貨,計劃講一個主題來和粉絲互動,“直播最大的目的是為了讓粉絲有更大的粘性,不是為了帶貨而帶貨,只要有粘性,無論在哪里賣東西粉絲都會去買”。


2019年盧璐第一次直播 分享從全職媽媽到007自媒體人的生活
做了6年公眾號,盧璐對自媒體的變化速度之快感受甚深,這個行業里每天都有新的熱點、新的賬號、新的博主出現,所有人都在大步狂奔,追逐著流量和風口。
她不希望自己迷失在風口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李佳琦”,盧璐想要的,是一步步扎實走下去,做好內容,沉穩不過于激進、有危機感卻不過分焦慮。
“公眾號就像是我的第三個孩子,全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我非常愛它”,盧璐也想過未來某一天點擊率可能越來越差、甚至沒有變現的情況,她肯定還會一直寫下去,寫自己喜歡的,不去在乎其他人的看法。
本文為@新榜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