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從今日頭條如何顛覆新聞客戶端,聊到存量市場的增長機會

    編輯導語:對于平臺來說,用戶增長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本篇文章中作者結合實際經驗從戰略、戰術和執行三個方面來講述存量市場的增長機會,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一起看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從今日頭條如何顛覆新聞客戶端,聊到存量市場的增長機會

    直播連麥時,和幾位朋友復盤今日頭條的用戶增長,以及如何顛覆了門戶新聞客戶端。

    提到了幾個有意思的故事:

    • 很多今日頭條的員工,看新聞時用得最多的是網易新聞。
    • 在頭條,一切是數據說了算。如果AB測試的結果證明張一鳴是錯的,那就要聽數據的。
    • 《故事會》到今天也還活著,有時候會進入微信讀書排行榜的前20。
    • 在主持人李詠去世的那天,網易新聞的日活增長了上百萬。

    怎么會聊到這些問題?

    我們討論的主題是,今日頭條和新聞門戶的用戶增長之戰。

    實際上這不是勢均力敵的戰役,而是今日頭條用另外一種戰略和戰術,顛覆傳統新聞門戶的過程。

    這篇文章就聊聊這個顛覆的過程。

    但這個問題又大又復雜,很難體系化,所以我找了一個視角去描述,就是:戰略→戰術→執行。

    重點關注這三者的關系,在這些產品快速發展過程中,是如何協作和運轉的。

    這個分析,給老板或業務負責人什么啟發?

    畢竟從公司和老板的視角來看,戰略肯定有,但戰術能否很好的承接戰略,執行環節是否把戰術落地到位,這些都是問題。

    對于當下公司而言,已經沒什么外部增量,是時候提升內部運轉效率了。

    把內功和基建做好,用合理的戰術和執行去落地戰略,能挖出很大的增長空間。

    下面分別從戰略、戰術和執行,簡單講述。

    一、戰略

    在直播連麥時,這位前頭條的朋友說:當時張一鳴很明確的表達過,今日頭條是一個內容客戶端,而不是新聞客戶端。

    這就是戰略定位。

    我后來意識到,今日頭條這個戰略定位,完全就可以顛覆門戶新聞客戶端。

    從專業視角上說:

    • 「內容」的范疇遠大于「新聞」,受眾規模更大
    • 用推薦算法分發內容,不同于新聞、微博、公眾號和知乎,是新的賽道

    從用戶視角上說:

    用戶無法區分新聞客戶端和內容客戶端,認為都是一回事。但今日頭條給用戶的感覺是內容更多、閱讀欲望更強,結果就替換掉了新聞客戶端。

    從硬件趨勢上說: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資費的下降,以及千元機的出現,讓全國大多數老百姓有能力用手機上網。于是出現了kill time的需求,這在新聞的用戶群體中沒有明顯呈現。

    今日頭條這個戰略定位,以及趕上當時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奠定了這場戰役勝利的基礎。

    二、戰術

    戰略是定位和方向,落地執行出來才有實際價值。

    在戰略和執行之間,還有經常被忽視的一步,就是:戰術。

    簡述今日頭條的戰術飛輪:

    • 大規模做廠商和渠道的投放,帶來新增用戶;
    • 做好頭條號,保證內容供給的數量、質量和及時性;
    • 以時長為北極星指標優化推薦算法,帶來留存和DAU的提升;
    • 高效的商業化變現能力,把投放拉新的成本賺回來。

    這里不想重點講這個,因為成功案例的事后歸納總讓人覺得特別正確,但價值感不夠。

    我想講的是,保證戰術落地的三個要素:數據、人才、組織。

    這三個要素看似不是在前線打仗所需的能力,所以大部分時間被公司忽略。當下要在存量里找增長,這就是機會。

    1. 數據

    在今日頭條內部,是由數據驅動做決策的。

    數據也是做用戶增長的前提,甚至是了解公司業務運轉的基礎信息。

    但據我了解,在絕大多數公司里,根本無法做到數據驅動,存在兩個問題:

    問題一:口徑問題

    很多公司都有這種情況,存在好幾套數據口徑,而且無法對齊。各個業務方或部門,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套,和其他協作方無法關聯。

    所以遇到任何問題,都無法決策,只能不了了之,因為結論都是:口徑問題。

    而且任何一方試圖去解決的時候,都會遇到其他團隊的阻力,以及類似埋點混亂的技術問題。

    問題二:準確度問題

    直播連麥的這位前頭條員工說:據我了解網易新聞是算不清帳的。

    也就是說,在做渠道投放的時候,單個拉新的ROI是無法準確給出的。這樣就會導致沒人愿意去做投放,因為做了也說不清收益,沒辦法向公司解釋。

    結果就是,上文提到的今日頭條的戰術飛輪,無法在這個產品落地。

    前頭條的朋友說,哪怕是張一鳴也要看AB實驗的結果,如果與自己的判斷不一致,也只能聽數據的。

    我就有點不服了,問他怎么看「短期收益」和「長期價值」的關系。因為前者通過AB實驗很容易得出,確定性比較強;但我認為后者是無法依賴數據做決策的。

    這位朋友的觀點,我覺得很客觀:

    • 首先,還是依賴數據。因為沒有數據,就沒辦法做決策,主觀的東西在內部無法達成一致;
    • 其次,即使是長期價值,也可以具象到指標,比如留存。線上會留著一部分流量做參照,看看當下策略對長期價值的影響;
    • 最后,數據驅動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產品形態,比如社區。這可能是字節一直沒能把社區做起來的原因之一。

    2. 人才

    在今日頭條的戰術飛輪里,推薦算法是非常核心的一環,甚至可以說,這個產品就是算法驅動的。

    把這件事做好,最核心的是人才。

    技術人才比較在乎技術氛圍,會追隨牛人,這是張一鳴很早就意識到的。所以先搞定了百度幾位有技術號召力的高T,隨后帶動了更多百度技術人才的加入。

    為什么是百度?

    推薦算法和搜索是同一類問題,都是基于數據的策略優化。而國內搜索做得最好的,就是百度,聚集了最好的人才。

    雖然我是一個外行,但根據親歷的經驗,能感受到算法人才水平的高低,對產品的影響有多大。所以從老板的視角來看,算法的事,核心就是人才。

    3. 組織

    好戰略和好人才,不等于好公司。這里缺少的關鍵一環,就是好的組織。

    而且對于用戶增長來說,核心是解決了公司的組織問題。

    好的組織,能帶來高效協作、創新氛圍和強大的戰斗力。所以對于公司來說,這就是內功,能帶來增長的機會點。

    這個問題太大了,具體到OKR層面去聊。

    OKR這個工具,是做用戶增長的最佳搭檔。業務上做增長,組織上做OKR,可以解決部門之間各自為戰的協作問題。

    這里不講OKR怎么應用,講字節的兩個細節:

    細節一:每個人都寫OKR,且向全員開放,包括CEO自己的

    員工不僅可以看到自己上級,還能看到隔級和CEO的OKR,了解公司近期發展方向,也方便自己做決策。

    另外看到協作方的OKR,便于快速找到負責人,建立雙贏的協作。

    細節二:中臺和業務方可以良性協作

    大部分公司的中臺,生存環境都很艱辛,因為和業務方協作不好。

    業務方總想自己閉環,把什么事都做了,不用中臺插手。

    看似業務方是壞人,但他們也有苦衷。因為協作的成本太高了,目標、思路、打法、認知都不同,總是開會溝通就占去很多時間,所以才想自己做。

    字節的用戶增長、商業化等中臺,與業務方的協作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好的,比其他公司的情況也好很多。

    這兩個細節的背后,都是OKR這個工具的作用。

    當然這也離不開人才密度、數據驅動、老板重視等因素。而且規模較小,業務沒那么復雜的公司,確實也沒必要強行落地。

    以上,就是在戰術層面,該如何承接戰略和執行。這是各公司容易忽略的環節,換個角度說,是能帶來增長的機會。

    三、執行

    執行,就是具體做的措施,是日常看得見、說得出來的東西。

    做增長,執行手段看似是最重要的,以至于網上各種文章分享增長大法;公司里老板一直在琢磨有什么奇招。

    但實際上,執行和戰略、戰術相比,是最不重要的!

    我在網易新聞那兩年,負責用戶增長。當時也是今日頭條高速發展的階段,是各家新聞客戶端爭相學習的對象。

    我們用盡辦法,去了解今日頭條的增長團隊都做了什么。

    比如push策略、促分享推薦模型和產品引導、冷啟動策略等等,直到現在我都記得。

    在直播連麥時,這個問題拋向時任今日頭條的增長負責人。他講完以后,我發現和自己當時的理解基本一樣!就是這些招數!

    但當時我們在把這些招數落地的時候,要么沒推進下去,要么沒有效果。

    以拉新為例,粗略的說說今日頭條都做了什么:

    1. 在BAT這樣的大平臺做渠道投放。因為LTV高,所以出價比競品高10-20%,那么就吸走了這個平臺90%的廣告流量;
    2. 在「OV華米」這些手機廠商渠道的預裝和投放;
    3. 利用分享拉新,主要是在微信端。在17-19年,微信端每100條分享,就有20條來自今日頭條。

    這就是當時頭條的TOP3拉新渠道,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按說完全可以抄過來。

    那為什么我們連抄都不會呢?

    以「利用分享拉新」為例,再向下拆解一層,做了這3件事:

    1. 從產品設計上,引導用戶看完內容去做分享。那時候大多數內容型產品,都會引導用戶評論,或者瀏覽嚇一跳內容;
    2. 從推薦算法上,增加「分享率」的目標。這樣就更容易推薦高分享內容,帶來更多的分享行為,背后是一套促分享的推薦模型;
    3. 在分享到站外的頁面上,做引導下載的設計。比如,只能看到一半內容,下載或調起App后才能看到全部內容。

    這三件事,如果沒有準確的數據做基礎,沒有算法的支持,AB實驗都沒辦法做,或者即使上線了也沒辦法評估效果。

    通過這個簡單的例子,大概能理解:

    如果不是「戰略→戰術→執行」這個思考順序,而是直接去搞執行層,就沒辦法讓業務運轉起來,更不可能成功。

    以上,就是全部。

    通過復盤今日頭條在高速發展時期的戰略、戰術和執行,想表達:

    1. 管理者們之前過多關注「戰略」和「執行」,卻忽略「戰術」。導致戰略無法落地,執行又缺少上游支持。
    2. 當下已經進入存量市場階段,去解決公司「戰術」層面的問題,很可能會帶來新一波的規模或收入增長。

    本文為@韓敘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0)
    韓敘韓敘專欄作者
    上一篇 2022-07-07 14:13
    下一篇 2022-09-21 21:33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