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今日頭條CEO陳林在悟空問答等平臺上提問,探討中國社交未來:中國的社交領域已經到終局了嗎?未來,社交領域可能會有哪些發展和創新?以下為作者的見解。
- 社交&社區和關系鏈&場景
- 頭騰打架都怪微博?
- 頭條社交可能會怎么打?
人是社交動物,這個說法我們聽過很多次,但具體是什么意思?
Mattew Lieberham在<<Social: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這本書里提出了一個“大腦天生愛社交”的說法,他通過諸如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這樣的工具分析大腦后發現:只要你的大腦沒有思考任何別的事情,它就會自動開始社交,并被這件事填滿。
它會自動開始思考你和他人之間的關系,你們過去發生過的一些事情,你們當下的狀態和相處模式,你們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境。
有些人甚至可以YY出一個完全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并模擬出和他互動的大量細節,所謂的“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已經想好我們孩子的紙尿褲要買什么牌子”可能就由此而來。而這個過程完全自動自發,無需任何人為主動操作。
所以,社交的沖動不是后天得來的,而是寫在我們基因里的代碼,社交技能和經驗才是可以通過后天學習掌握的。所以說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有社交天賦,這件事是存在的。
由此來看,只要人類存在,社交就存在。
一、社交&社區,關系鏈&場景
今日頭條CEO陳林問的是,中國的社交領域有沒有到終局,我的答案是NO,但如果他問的是在智能手機上的社交領域,那我的答案是YES。
微信當然不僅僅是熟人社交,微信也并沒有覆蓋所有的社交場景。
但是任何一種關系鏈都可以覆蓋到微信上,任何一種社交場景下認識的人都可以互加微信,這本質上基于一點:微信是一種IM工具,其實它并不負責讓你社交。
朋友圈只是做了一個異步的IM,更緊密的社交關系應該是,我直接把這波精修的風景+自拍照發給你個人,但是,我的大腦會開始思考,這么做好嗎,會不會給你太多壓力,會不會顯得我太嘚瑟,等等。
本質上,朋友圈是覆蓋在微信IM上的一種社交場景,像你走出家門后樓下小區里的廣場,碰面可以含笑點頭也可以來回聊幾句,但不必是非得找到什么人聊些什么內容。那就成了開會,互動壓力巨大。
所以微信是給了你一個工具,讓你能把線上線下的、同步異步的、熟人陌生人的、成年不成年的、家附近和出差地的,愛打球和做SPA的、去滑雪和逛畫展的、一起戒擼和考研的,Gay和喜歡獸交的,所有已存未存的社交關系和社交場景都能匯總到這里來。
微信本質不是社交,但10億日活的微信讓基于智能手機的社交領域走向終局。我覺得這就是產品經理張小龍用自己執著打磨8年的產品向另一個產品經理陳林的一個回答,而4小時公開演講中的所謂微信沒有敵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也是另一個回答。
不過說起來,頭條在產品要發布前不到一周時間還去各個平臺提問,很明顯也并不是想要一個答案,而是單純的預熱+pr罷了,當然這個騷操作馬化騰在知乎也搞過幾次。
在手機上的社交雖然沒了機會,但是做一個社區的機會一大把。
最近一兩年以來,很多號稱最懂年輕人的社交類新產品的普遍做法是,不再延阻你們去加微信,反而提高你加微信的效率,但確保你還會回來瀏覽內容+互動發消息+認識新朋友,這就夠了。
但也毫無疑問,做到這點的產品只是覆蓋了某種微信暫時沒有覆蓋的關系鏈or社交場景而已。包括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這幾年已經出現了因為微信朋友圈發布壓力太大而跑去自己無人問津的微博當樹洞碎碎念的許多用戶(女生偏多)?
但是如果說能從這個微信沒有覆蓋的點進行單點突破去撬動微信的網絡結構密度,那么微博+陌陌在過去五年很可能已經做到了(或者起碼能部分做到),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回答。
我看好頭條做社區,包括比現在更大的社區,但太多人混淆了社交和社區的概念。用戶會在一個大型互聯網社區里進行私信互動,不能因此下定義這就是一個社交產品了。
頭條已經擁有的,是一個社區矩陣,你要說頭條產品登錄率低用戶完全不在這些產品里進行互動,起碼有了抖音之后應該沒人信了。盡管頭條現在的位置很可能已經是其在整個中國互聯網用戶社交網絡位置中能走到的最突進的一步了,但很明顯頭條的心這兩年里就一直飄在做社交產品上沒有變過。
無論出于創始人意志、投資人的壓力還是組織結構發展的訴求,今日頭條都還想要更多。
二、頭騰打架都怪微博?
我在這里再補充一個回答,就是頭騰之間開啟無限戰爭的部分原因要怪在微博的不爭氣上。我在短視頻2018這篇文章里提過一句:“如果追溯各家產品的早期迭代史,就會發現無論抖音還是快手,秒拍還是美拍,甚至陌陌和脈脈,都有相當一部分的種子用戶來源于微博。”
而今天各種想要在關系鏈+場景的維度上切一刀的社交產品,都是因為微博留出了這塊空地任他們安營扎寨。
要知道2012年時候已經上線三年的微博不可謂不如日中天,當時的用戶網絡密度+UGC發布量+IM使用量應該完勝1.0版本的微信。
這也導致當時的馬化騰緊張萬分,畢竟剛剛經歷3Q大戰的騰訊算是各種內憂外患,而所謂的移動互聯網門票也還沒拽到手里。但不過就在短短兩年后,馬化騰表示和微博的戰斗已經結束了。
我覺得要說微博產品能力差,不是說微博各個界面的改版每每讓人吐槽,那是意料中事,知乎被罵,豆瓣被罵,微信改個UI加個廣告也能引起一片罵潮。
微博的問題在于產品文化的缺失,導致在新產品的打磨和新場景的爭奪中,多次一敗涂地。
在最最擅長的明星+運營驅動的短視頻領域,微博也敗下陣來,而當年被微博控股的一下科技做出的小咖秀app可能是微博曾經有過的最好的牌。
回頭來看,當年所謂的微博二次復活,不過是一種小富即安的心態,而號稱超過Twitter市值這件事其實也在之后很快又被Twitter迅速反超了。現在的Twitter250億,而微博127億,大概還是一倍的差距。
說回國內,再嗶嗶一次:“如果今天是微博自己或者秒拍做成了抖音的事,我想騰訊不會復活微視,更不會做13款視頻類的產品,因為社交IM和熟人關系的仗微博不會輕易再和微信+QQ去打,畢竟騰訊微博關得更早。從社交網絡的結構性上來說,對于騰訊這個生態帝國,微博本來更像是一道阻擋邊蠻地區野人崛起的護城河,當然同時也是一個鄰國。”
“如果只有新聞資訊App的那個頭條最多搶點騰訊的用戶時長,對其整體用戶+營收規模的影響不大。騰訊只要在OMG搞搞架構調整鞭策鞭策就行了。
微博的興趣流+手百的信息流+一堆傳統門戶的移動端+新崛起資訊平臺(趣頭條東方頭條等)自然會去和今日頭條打得你死我活,騰訊是不是要去主動和頭條發生肉搏戰都影響不大。
但微博在短視頻領域防守失當,百度其實又沒啥影響力,造成大家普遍有一種騰訊門戶大開頭條即將長驅直入的錯覺。
所以哪怕頭條離顛覆騰訊的強社交關系尚遠(在這個智能手機作為主交互設備的時代暫時看不到有這個可能),但頭條的視頻系產品確實對騰訊的用戶、時長和營收(最嚴重的可能是游戲)同時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三、頭條可能會怎么打?
我的答案其實也很簡單,社交是需要某種關系鏈的,也是需要具體場景的。而頭條的優勢是機器推薦(所謂心流算法)那套東西,這個模式的本質其實和關系鏈社交會比較沖突一點,但基于這個模式挨個去把線下的各種社交場景給找一遍填一遍卻是完全有可能的。
說起來,這還真有點像在每一個社交場景下做一遍音遇做過的事。當然音遇不只以歌會友,但是音遇這套頭條班底的方法論能覆蓋的社交場景明顯也還有很多。也就是說,所有依賴內容驅動互動關系的興趣社區,都要小心了。
所以1月15日頭條發布基于抖音的社交產品新玩法,也可以看看是不是會落到我說的這個范圍內。
最后,理性+感性層面上來說,小龍個人已經封神,但這不代表:
- 他未來能繼續送出封神作品;
- 微信團隊所有人都是神。
我個人持續看好小龍是因為,他不同于轉型后的馬化騰專注于GR+PR的事務,他幾乎是拒絕轉變的,他的原動力(初心)強到冥頑不化的程度。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從他的各種產品迭代+公開發言來看,小龍如果換到騰訊以外(或者說微信團隊以外)的任何一家公司或團隊的職級體系里,恐怕連一個合格的商業產品經理都稱不上(就比如Foxmail的不做商業化然后被迫賣掉)。
馬化騰經過艱難蛻變讓自己成為了一個幾乎沒有短板的職業經理人,在to c無敵后還要染指to b領域;但張小龍幾乎就是一個可能只有一兩根長板但長度長到驚人然而其它短板的短度也短到驚人(他自己不care)的經驗稍微豐富一些的超級產品經理。
今日頭條陳林有次提到,如果想做產品經理,不妨來我們這里看一看。而我想說的是,放在今天雖然環境寒冷但依然人心浮躁的大背景下,忘記社交,忘記終局,忘記用戶上癮,忘記DAU&時長。
做一個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節節叫好贊嘆不已并提供有用價值的產品,才是一個產品人不枉此生的選擇。
本文為@柳胖胖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