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萬字長文幫你梳理清楚To B運營的全部精髓

    ToB運營應該是產品商業化的最終結果,如果負責其中的一環,則與純正的ToC運營技能并沒有太大的差異。而ToC的運營邏輯在ToB中是不適用的。

    由于ToB產品的特性,公司也很難招聘很多人組建一個龐大的運營團隊,一般的運營團隊有三五個人,多則七八個人。
    而且大多數的ToB的公司有成熟的市場團隊和客戶成功團隊,市場團隊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渠道運營、內容運營,而銷售團隊和客戶成功團隊完整了覆蓋了客戶的整個生命周期。也有一些SaaS的供應商,對于客戶進行了細分,通過打折、促銷等方式激活SMB。
    萬字長文幫你梳理清楚To B運營的全部精髓
    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些都是運營工作的范疇,銷售和客戶成功分離的方式,導致客戶復購和新需求難以被滿足,造成客戶的流失,而雙方都認為是對方的責任。市場和產研團隊的分離,市場團隊錯誤的預估了產品的生命周期,導致產品被過早或者過遲的對外推廣,都難以產生較好的效果。只有在運營的調劑下,集各團隊之力,做好單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工作和用戶生命周期公司,才能把公司的收益最大化。
    01
    ToB的產品增長是怎么來的?
    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司認為ToB的增長是通過渠道帶來的,渠道包括:SEM、SEO、內容和活動等方式,把線索帶進來,由公司的銷售團隊進行轉化或者客戶靜默轉化,則完成了產品增長的任務。
    這么淺顯的理解ToB的增長,浪費了很多已有的資源,ToB的增長與產品、渠道、內容、口碑、用戶、解決方案、賦能和數據是分不開的。
    萬字長文幫你梳理清楚To B運營的全部精髓
    ToB增長的根本是來自于流量,通過流量帶來第一波的客戶,能把流量承接下來的是產品,ToB的用戶都喜歡體驗產品功能,根據不同的用戶需要有不同的滿足點,只給產品并不能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因此又需要有針對各個行業的解決方案,針對大中小客戶的通用性解決方案,特別是針對中大型的客戶,解決方案是樹立專業性,以及打消用戶疑慮的必須品。有產品、有解決方案,能夠給用戶一個良好的體驗感,良好的體驗感又能帶來新的用戶,從而完成流量側的增長閉環。
    ToB的產品增長,很多時候來自于客戶的口碑,只有好的口碑,客戶才能確定來年的續費,在ToB的商業模型中,一個好的ToB產品:
    1.長期盈利問題,單位經濟效益=LTV:CAC,至少要大于 3;
    2.盈利與現金流的實現時間問題,也就是獲客成本回收周期要小于12 個月,Mouths to recover CAC<12。
    因此在不降低獲客成本的情況下,延長客戶的生命周期價值非常有必要。在產品的用戶體驗還可以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文字、視頻、上門服務以及客戶成功團隊等賦能技能提升客戶的使用效率,把數據留存在ToB的產品內,提高客戶的轉化成本,從而提升客戶更好的用戶體驗,延長客戶的LTV。
    用戶使用的產品次數以及頻率的提升,可以產生更多的用戶行為軌跡的數據,用戶行為軌跡的數據用于用戶生命周期的價值的分析,并對用戶的行為數據進行細查,從而反饋給產品,提升產品的體驗感以及上手程度,給予新增用戶更好的體驗,以此完成用戶行為對產品的迭代,完成產品的又一條增長路徑。
    通過三條增長路徑,完成ToB產品的增長飛輪,以此驅動產品的業績增長。因此,ToB的增長不僅僅是通過魔法公式對業績進行拆分,平均到每個銷售的業績上,完成業務的整體性增長。
    通過ToB的增長飛輪深刻理解ToB的增長方式才能全面的理解ToB業務,從任何一條增長線看待ToB的增長都是不全面的。
    02
    你的用戶是如何做決策的?
    ToB的用戶不同于ToC的用戶,ToC的用戶決策的鏈路非常短,產品無論有沒有用,只要有一兩句話能打動用戶,他就可以為產品買單。而ToB的用戶有一個完整的決策鏈路,只有產品真正的解決了用戶的問題,他才能有可能為產品進行買單。
    萬字長文幫你梳理清楚To B運營的全部精髓
    很多公司都會面臨一個問題,由于中國的數字化程度在亞太地區的排名僅在第五位,國內很多的老板并不會在ToB上面做數字化,導致很多對標國外較為先進的數字化產品在客戶決策的第一步就出現了問題,客戶不知道自己當前存在這樣的問題,那么也就沒有后面的步驟了。
    此時需要較多的外部聲音傳到公司的決策層的耳朵里,無論是文字、圖片還是視頻,通過輸出行業的痛點或者梳理行業的標桿,以此來刺激有潛在需求的客戶。
    即使是客戶知道了當前的存在的問題,能把問題講清楚的客戶也屬于少數中的少數,大多數人都只會簡單粗略的描述當前的需求。如果客戶的需求是CRM,相信在不斷地追問之下,你會發現客戶的需求遠不止CRM的整體流程這么簡單,客戶可以需要的不是復雜的CRM,也可能需要對企業微信、電銷系統對接的SCRM系統,也有可能是行業的解決方案。需要標準型的CRM的客戶是少之又少。
    客戶只會按照自己的需求尋找解決方案,大多數的路徑有兩條,第一:通過搜索引擎,按照自己的理解搜索對應的關鍵詞,比如搜索CRM、教育行業CRM等廣泛的搜索詞。第二:與行業內的朋友交流,獲取對應的解決方案。
    無論是客戶通過搜索引擎聯系到了對應的廠商,還是通過行業內的朋友得到了大致的解決方案,用戶都會細化自己的問題,從而希望得到更準確的解決方案。而且客戶會融合幾家供應商提供的解決方案,得出自己完美的解決方案,然后再去尋找好的供應商。
    有了這一套解決方案,有可能會有很好的廠商匹配需求,也有可能在市面上找不到合適的供應商,無論如何,客戶想要解決這類的問題,都會讓各家出自己的方案,講解自己的應用,篩選出來兩三家合適的供應商。
    根據供應商的報價能力、產品力、同類案例、售后能力等進行綜合的評估,篩選出一家適合自己業務和公司屬性的產品供應商,進入最后的合同條款階段。一般的合同階段不會出太大的問題,無非就是雙方摳字眼,把自己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一旦客戶成交了之后,就會把客戶轉移到售后支持團隊,給客戶實施軟件,教客戶使用軟件或者進入日常的維護階段。
    ToB的決策流程至少有七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用戶的流失,而且打折、促銷等方式只有對到了供應商篩選解決的客戶才有用處,對于其他的用戶問題不大。
    03
    你的用戶應該從哪里來?
    現在的ToB公司都在思考這個問題,而且流量作為公司生存的基本,在ToB的公司一直是戰略性的地位,隨著單個流量越來越貴,公司在這一塊的預算也水漲船高。
    萬字長文幫你梳理清楚To B運營的全部精髓
    大多數公司把預算都花在了社會化營銷和搜索引擎上面,不太注重其他的拓客方式。在社會化營銷上面,DSP成為主要的戰場,DSP除了獲取客戶的線索之外,還承接了部分的品牌宣傳的作用。反觀通過搜索引擎的SEM為主要的線索來源的渠道,特別是決策流程較長的項目。
    有一些項目在DSP中獲客成本較低,這與產品的形態有很大關系,特別是針對某個特定人群的工具類產品,比如:墨刀;或針對某些小團隊的工具,比如:Teambition。這類工具的決策路徑很短,有點類似于C端用戶的決策路徑,一個優惠活動就能打動觸達的用戶。不太適合決策鏈路較長的純B端產品。
    能通過搜索引擎獲取的線索,用戶已經被激發過了,他們知道當前存在的問題,減少了培育客戶的過程。投放的關鍵詞為產品詞、行業詞或者解決方案類的詞,這類線索較為精準,轉化價值大。但是客戶的獲取成本較高,大概轉化成本在1000-2000之間,如果產品的客單件較低,這種模式很容易虧本。
    代理商模式或者商業合作是很不錯的方式,反觀國外國內較大的ToB企業都有成熟的代理商模式,比如:Salesforce,用友。他們的代理商機制比較健全,公司專注做產品,把其他的獲客、建設成本轉移到代理商,而且代理商通過產品也能獲利。
    很多企業為了快速的獲取代理商,無形中降低了代理商的門檻,導致代理商泛濫,各自競爭激烈,對產品的口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商業合作方式非常有效,可以把產品的延展產品聚集起來,打包成解決方案共同推廣,這樣可以降低CAC的價格,從而提升整體的收益。互斥類的產品還是不要做商業合作了,即使合作了效果也不會太好。
    產品、解決方案和售后都能滿足用戶的需求,甚至超用戶預期的解決了用戶的問題,用戶愿意把產品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大多數公司太注重口碑了,反而忘記了在前期也可以通過對應的活動擴大產品的影響力,也能算作口碑方式的一種。
    數據驅動并不能直接帶來客戶,而是提升客戶的轉化路徑以及客戶的行為分析,提升用戶的整體轉化率。一些軟件抓取網上的通訊錄,這類產品獲取的線索不準確,通過AI Call Center過濾之后可以得到精準的線索。這一類并不能稱為數據驅動。有一些沒有節操的公司無限制的Call list導致自己的號碼被封嚴重。在獲客過程中不期待這類做法。
    04
    內容依然有效
    隨著現在的獲客成本提高,內容被各大公司都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國內的互聯網環境相對封閉,特別是搜索環境。國內的私域流量只會讓各家的用戶數據更加封閉,更不可能把流量導出自己的平臺,所以各個平臺都推出了小程序,在自家應用里完成流量的閉環。
    內容依然是獲取用戶線索的最有效的手段。狹義的內容就是公司內部產出的文章,而廣義的內容,從互聯網上看到的圖片、文字、視頻,聽到的聲音應該都屬于內容。不同類型的內容承載了不同的價值意義,最終的目的都是讓用戶進行買單。內容又會出現在不同的載體,針對載體的不同,內容也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國外的ToB企業善于用內容打動用戶,而國內做的好的企業大多數為數據分析類的工具,比如:神策、友盟+、Growing IO等,常見的方式有:博客、白皮書、公開課講義。現在的私域流量工具也開始在這個方向上發力。
    縱觀現在的平臺,內容很多,但是整體網站的PR值都不高,一般在權重2左右。也有一些企業的權重很高,但是內容的價值又不可恭維。
    在國內注重內容的反而不注重SEO技巧,注重SEO技巧的公司又學了一些野路子,比如偽原創,翻譯等等,又不注重文章的內容。也有可能,注重內容的公司只關注了用戶體驗,內容是為了獲取線索或維護用戶活躍。
    國內做ToB產品的公司可以參考優秀的內容制作,兼顧一些SEO的路徑,內容既可以供用戶翻閱,也可以提升網站中的權重,獲得更多的用戶流量。
    也有一些內容需要發布在其他的平臺,特別是自媒體平臺,利用平臺的分發機制,PUSH更多的用戶,這類內容一般用于喚醒用戶,教育用戶。這是一個長久的事情,短時間內不能解決問題。
    內容需要包裝行業標桿,深挖行業痛點,給出解決方案。除了給常規用戶閱讀之外,還需要兼顧刺激用戶留下線索的作用,這一類的內容并不好制作,不是一兩個內容運營人員可以做好的工作。
    如果你對內容營銷沒有好的思路,競品公司給你提供了很好的線索來源,除了關注競品公司發布的內容,還需要關注他們的內部組織架構,以及內容團隊的人數,以及與第三方聯合制作內容的頻率,指望一兩個員工干掉別人成熟的內容團隊,只能說:別想了。商戰不是這樣打的。
    即使你把上面的流程都搞清楚了,也需要一個強大的日歷表,把你需要做的內容都記錄在上面,保障你的內容團隊可以正常的運轉,而不是依靠個人靈感發揮,今日寫這方面內容,明天寫那方面內容。
    不成體系的內容制作與內容分發,沒辦法打造強有力的內容品牌,也不能打動用戶形成內容傳播效應。
    05
    轉化也可以這么玩
    在第二小節我們分析用戶的轉化路徑,在轉化路徑上使用對應的技巧,打動不同的用戶群體,群策群力的拿下你的目標用戶。
    ToB的轉化,不能指望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銷售身上,優秀的銷售可以拿到很高的提成,低級銷售沒辦法轉化用戶,而用戶的轉化是有時間周期的,一旦超過了時間范圍,用戶就要流失。
    公司除了想辦法把低級銷售轉化為優秀銷售之外,還需要借助運營的技巧轉化更多的銷售,比如:構建銷售的流程,把優秀銷售的能力賦能給低級的銷售。這些只能決定銷售的下限,但是沒辦法提升銷售的上限。
    我們可以通過內容來激發用戶的欲望,讓他們知道優秀公司之所以優秀是借助了類似的技能或者方法論,也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拿到用戶的線索。
    針對單個用戶的轉化,在轉化路徑上做好對應內容的匹配,以及配合適當的催單技巧,就可以拿下用戶。
    萬字長文幫你梳理清楚To B運營的全部精髓
    在轉化這塊會更加困難,因為影響公司決策的并不是一個人。
    使用者關心產品的易用性、使用的便利性、以及解決的完整性。所以產品對于使用者來說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解決方案,讓使用者思考最少,上手就可以使用,或者有完備的培訓體系、賦能視頻以及售后問題解決。因此運營人員應該提前準備好這部分的內容,以便更好的打動用戶。
    影響者并不一定用產品,但是在產品中有一定的話語權,比如CTO、CPO、CFO等,雖然他們不直接使用,也不直接參與決策,他在技術、產品和財務的評估尤為重要。運營人員提前做好QA的問答,并把這些問題賦能給銷售、售前等同事,助力他們拿下客戶。
    傳遞者就很有意思,他雖然只是一個信息的收集者,把各個部門同事的意見和測評結論等收集呈現給老板,他們很容易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加入自己一知半解的想法,最后的決策有可能會被傳遞者給扭曲了。對付傳遞者的方式,在網上多多做自己的口碑和品牌,傳遞者通過互聯網了解的時候,感到產品很好,公司實力很強大就可以了。
    決策者大多是企業的老板,關注的范圍會比較廣,他們會關注產品的優勢、產品的價格、售后的保證、安全性、穩定性、同類型的解決方案等等。這些內容也應該整理成小冊子,可以完備的展示出來,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擴散和傳播,以此在最后決策的時候給一些加分項。
    在轉化的過程中也可以使用活動的方式,邀請公司真正的決策者參與活動,在活動的環節布置上可以展現公司實力,產品能力以及行業標桿客戶,從而打動公司的決策者,輔助公司的銷售人員拿下單子。
    這些都是從運營技巧的層面完成用戶的轉化。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在轉化客戶的過程中,并不要指望公司可以給予公平競爭的機會,有可能競爭對手已經瞄準了關鍵決策人,因此,通過銷售搞定客戶關系也很重要。

    客戶關系才是拿下單子最重要的途徑,因此,搞關系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06

    產品決定一切

    ToB的產品為解決用戶需求而生,很多產品經理為了解決用戶的問題,不斷的疊加新的功能,導致產品越來越臃腫,越來越難用,后入職的產品經理根本不知道產品的來龍去脈,也沒辦法在產品上迭代。

    于是,公司推倒重來的次數越來越多,浪費了公司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最終做出來的產品和原來的產品并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只是產品功能堆砌的仿佛更合理了一些。

    也有一些產品經理在研發產品的過程中,自己并沒有太好的思路,只會借鑒友商的產品,對于友商的功能也不做深度的思考,只能做到人有我有,沒辦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境界。

    這類問題出現導致產品越來越四不像。如果產品經理借鑒了行業內最優秀的產品,成熟的產品體系,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大多數的初級產品經理,沒辦法理解友商功能的使用場景,也理解不了一個優秀的、成熟的產品背后的商業邏輯,這也是大多數創業公司做ToB產品失敗的原因之一。

    如果想要做出行業內頂級的產品,那么指望一個拿著溫飽線的工作、剛畢業的學生顯然不科學,頂級的產品就需要有頂級的人員來締造。

    公司期待著又便宜又好的人,逆襲行業內的其他廠家,這是公司走的最多的彎路,也是給產品商業化挖了最深的坑。

    如果你的產品經理選擇了一個高速發展中的產品作為參考的對象,自己沒有深度思考能力,也沒有行業積累能力,只能是參考了別人的過渡性功能,他們利用這個功能只是為了解決當下的問題,而不是永久性的解決方案。

    你把別人過渡性的功能,當成了自己的永久性解決方案,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總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友商在一段時間后把當前的功能下掉,你們的產品依然沿用著臨時解決方案,最終導致產品在正確的路徑上越走越遠。

    產品上線之后,會有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產品,也會給產品提出很多的功能上的需求,現在的一些ToB產品經理,要么完全按照用戶的需求來做,要么完全讓用戶走排期,一般都排在三個月之后,把所有的產品不完善衍生出來的用戶需求,都轉移到客戶成功或運維團隊的身上。

    萬字長文幫你梳理清楚To B運營的全部精髓
    這也是極其不負責的做法,這種方式浪費了很多公司的資源,也導致其他同事怨聲載道,同時也會打擊銷售、售前的積極性。

    如果,ToB的產品經理如果不能到一線去,如果沒有很深的行業積累,如果沒有深度思考能力,如果對用戶需求沒辦法很好過濾和抽象能力,那么他所締造出來的產品是不可能跟上友商,更不可能超越友商的。

    對于一個并不成型的產品,在市場上也會有一定的接受程度,但是如此以往,產品很難做成行業內的優秀產品,也很獲得客戶的認可,爭取在大客戶中取勝,占領更多的市場。

    ToB產品經理,在經驗不足的時候可以摸著友商過河,產品即使不成功,也有了相關產品的經驗,可以去下一家接著做產品經理,但是老板就會被一個不成熟的產品坑的關了門。

    因此,在做ToB的產品時,盡量遵循一定的商業規律,讓優秀的人做優秀的產品,花到一定的價錢才能招來優秀的人。

    07

    讓客戶持續掏錢

    ToB的產品并不是讓用戶一次性掏錢,而是讓用戶持續性掏錢,現在用戶的獲取成本越來越高,很多產品用戶在第一次掏錢是不賺錢的,只有用戶續費的時候才賺錢,如果因為某些原因讓客戶在使用之后流失,就得不償失了。

    很多公司也在傾其之力打造用戶的忠誠制度,而用戶的忠誠一定是建立在你已經滿足了用戶的需求,解決了用戶的問題。

    讓用戶持續掏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讓用戶來年續費,第二:讓用戶購買新的產品。在萬物上云的前提下,用戶持續付費成了驗證產品能力必備的環節。

    因此,保證用戶不流失,那么要求客戶成功團隊要了解客戶而且構建客戶的流失預警,避免在最后環節導致客戶的流失。

    首先明確一點,客戶成功團隊并不是客服團隊,也不是用戶的傳話筒,現在很多客戶成功團隊把自己搞成了客戶的出氣筒、對內傳話筒。這樣的客戶成功就喪失了客戶成功的意義。

    不少的團隊期望,在客戶即將續費時,給客戶發一個打折的優惠券,可會就可能會乖乖的續費,這種C端的操作手段不適用于B端的用戶,如果一年的時間中客戶都沒有享受到快感,那么一個優惠券是不可能打動用戶的。

    讓客戶持續續費的前提需要了解客戶在想什么以及他們想要什么,而且要隨時注意客戶的最新的需求。隨著客戶的業務發展,他的需求一定會有新的變化,而且也可能會產生新的需求,在當前的狀態下能不能很好的了解客戶的需求,預測他下一步需要的解決方案以及可能需要的工具,并最好對應的產品介紹,解決方案梳理,在客戶之前給客戶進行講解,激發客戶購買新產品的欲望。

    這就要求客戶運營同學,除了平時解決問題之外,還需要做好客戶關系,能夠第一時間獲取客戶的最新動向。可以根據客戶的新動向,提供公司內部的新產品,以此給客戶提供更完善的服務,如果真正實現了客戶的應用閉環,ALL IN 你們的產品,那么客戶的轉移成本會很高,客戶續費會更加穩定。

    如果在續費的時候,客戶真的要跟你們說再見了,或者客戶拒絕接受你們的新產品。客戶運營人員可以去翻一翻一年的工作日志,先從自身找一下原因,是產品能力不滿足,還是服務沒有到位,導致用戶對產品不滿意,對公司不信任,在這種態勢下,一定要積極去挽回客戶,以和平的心態和客戶溝通,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

    一切都是商業行為,有可能會影響自己的績效,但是,自己也沒有必要低聲下氣的去挽回客戶。

    最好公司可以分析以往的流失客戶,構建客戶的流失預警機制,或者是用戶不在提需求了,不再聯系了,從產品使用角度上來看,用戶最近的登陸明顯減少了,數據大量的導出,特別是頻繁的調用API接口等,這類異常的行為都有可能會導致客戶的流失。

    有了客戶的流失預警,在客戶行動之前,自己先行動起來,避免客戶到期流失。

    萬字長文幫你梳理清楚To B運營的全部精髓
    而客戶穩定續費和購買新的產品,一定是基于原來的需求,解決了客戶的問題,打造了更加完善的內部閉環制度,保障客戶利益第一。這也需要銷售人員不能為了單子過多的給客戶承諾,提高客戶的預期值。

    只有產品真正能夠解決客戶問題,售前、銷售、支持人員隨時跟客戶保持溝通,解決客戶的問題,滿足客戶不同解決的需求,在售后支持人員能夠給予客戶使用上的支持,新需求的對應解決方案,客戶才有可能產生續費的行為,才能購買新的產品,以此來提升整個產品在市面上的競爭力,提升用戶的購買力。

    08

    ToB的運營體系

    目前ToB的運營體系和ToC是完全的不一樣,ToC的產品滿足了客戶需求,有對應的操作手冊,客戶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售后問題,除非是產品有問題,需要對產品進行退換貨,而且對于易耗品,客戶重復購買的可能性比較大,特別是臨時的優惠券刺激用戶的二次購買。

    但是B端產品的再次購買的周期會比較長,而且再次購買產品時,也不太容易更換產品廠商,特別是現在萬物上云,所有的數據都存儲在了云端,更換產生需要有較大的成本。

    而B端用戶的整個流程很長,涉及的部門也很多,內部流程搭建對于完成運營體系有很大的幫助。

    09

    對于運營人員要求

    由于資本的降溫,市場的完善,競爭的激烈,ToB的市場也比較純粹,小公司就是為了賺錢,大公司是為了未來賺錢。用戶數量不再是衡量產品成功的標準,只有收入才能決定公司能否存活下來。

    這一切的前提需要運營人員是一個綜合性、業務性很強的操盤手,而且具備一些運營思維及商業思維。

    ToB的運營人員不再是運營技能的搬運者,也不再是單個環節的執行者,而應該有一個全局觀的“解決方案”專家。

    運營人員需要與銷售人員一起去見客戶,與售前同事一起打造解決方案,與售后人員一起把客戶服務好。如果沒有對應的崗位,運營人員也能補上去,把事情做好。

    因此,運營人員不再是坐在后臺的操盤手,而是沖在一線的人員,深入用戶中,了解用戶的需求,了解不同決策人員之間的想法,?了解各級人員的利益關系。能夠擔負起公司的整體的業務收入。

    在工作中,運營人員要是僅次于產品經理或與產品經理一樣,深入了解每個功能的背后意義,可以解決客戶哪些問題。了解客戶的業務模型和當前的困境,知道產品如何解決當前的問題,以及產品的邊界在哪里。

    萬字長文幫你梳理清楚To B運營的全部精髓
    運營人員要在業務中使用產品,特別是在交付中能夠知道產品的整體流程。最好能夠從獲客到交付以及售后的整個環節上都能有所體驗,如果有機會的情況下,還是期待運營人員能夠進行內部輪崗。雖然這樣做會比較苦,比較累,但是運營人員能夠協助公司的人員拿下客戶,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首先運營人員完成業務的閉環,才能在工作中發現問題、總結問題、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優化整體的流程,不斷的迭代流程。一旦運營人員體驗完了整體的流程,?在后期與其他同事的對接中,也會知道在工作中遇到的困境,能夠快人一步的找到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運營的技能,比如渠道運營、內容運營等,也能獨立工作,并把運營技能與公司的業務流程合并,知道在某個環節上運營技能如何輔助公司完成業務增長。如果是初級運營人員,則要完成領導交代給的事情。

    10

    搭建閉環流程,完成增長

    公司本沒有閉環,有了運營也就有了閉環。

    我覺得這個事情應該是運營承擔起來,按照目前公司的架構,有市場部、銷售部、實施部、客成部,一般這些部門都獨立于各條業務線,這也會導致公司出現一些問題,特別是銷售部門,由于銷售賣全公司產品,都會去賣自己能夠快速出單,而且及其熟悉的產品,導致新的產品線很難得到好的資源支持。

    萬字長文幫你梳理清楚To B運營的全部精髓
    而且各條業務線為了搶奪其他的資源,極易形成內卷,導致有資源的業務線發展的更好,申請不到資源的業務線逐漸萎縮。

    也有一些公司并沒有運營部,只有產品部和研發部,公司缺少了運營這個閉環,業務線的產品和賦能部的部門進行溝通的時候缺少一個環節,導致對外的同事不了解產品的真實狀況,全公司的業務賦能部就會盲目的樂觀,感覺產品可以解決客戶的一切問題,過度給客戶許諾,導致后期在交付和維護的過程中產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運營人員的介入就很有必要,運營人員可以在產品和研發之外構建業務的閉環體系,由于運營人員做了公司的基礎工作,了解整個產品的業務發展模式,解決了業務中的問題,構建公司的業務閉環。

    萬字長文幫你梳理清楚To B運營的全部精髓
    公司的一切閉環都是為了業務增長,而構建閉環是運營能夠直接上手的工作可以優化的更好,不能上手的工作,需要賦能其他的公司做好業務的賦能。

    這是運營對業務部門的賦能,通過運營人員把產品的邊界,產品的能力,以及產品可以解決的用戶問題,很好的融合到公司的各條業務線,避免因為大家不知道或不了解產品,延伸出來的其他麻煩事情,造成產品的口碑不好,即使實現了短期的業務增長,從長期看,這些做法對公司的業務增長是有損害的。

    如果運營人員不能按照要求,深入一線、了解業務,做一些臟累差的活,那么這個賦能體系也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閉環,極有可能因為某個原因導致理解偏差,業務與正確的增長方向背道而馳。

    除了對業務部門完成增長的閉環之外,還需要業務內部完成整個閉環,在這個閉環中離不開外部閉環流程的內容反饋。

    萬字長文幫你梳理清楚To B運營的全部精髓
    客戶的需求由其他的同事傳遞給運營或產品人員,要對客戶的需求進行深度的業務分析,如果是通用型的需求則要規劃產品功能,并快速迭代版本上線,對于較大的功能點還需要進行內部培訓,由前端的人員引導客戶進行使用,并把拿到客戶的反饋,看看是否真正解決了客戶的問題,如果客戶的需求沒有解決或有了新的需求,又需要完成新一輪的業務線內部的閉環。

    運營人員是產品需求的接收口和輸出口,內部的整個閉環的流程是需要把控進度的,避免因時間耽誤了客戶的上線。

    不過現在的ToB公司有一定的誤區,覺得自己的產品就是完整的,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客戶的需求沒辦法在產品中加進來,導致客戶需求滿足不了,來年續費成了大問題。

    通過構建兩個業務閉環,完成整體的閉環流程,在工作中不斷的迭代這兩個流程,使之能力達到最大,賦能業務的增長飛輪,如果你忘記了增長飛輪,可以去看第一節的內容。

    ToB運營體系的搭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沒有半年時間的積累,還是現在各個崗位上做好各自工作,發現了問題之后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不斷的迭代這個運營體系,在未來的一天,一定能做好整個運營體系架構,通過完善架構能夠不斷的完成增長飛輪的各個璇姐,以此完整整個B端的業務增長。

    B端運營與商業化特別近,做運營的人員最好了解一些商業化的邏輯,可以幫助運營更好的理解業務、搭建增長體系。

    本文為@張沐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2)
    張沐張沐專欄作者
    上一篇 2021-08-18 10:03
    下一篇 2021-10-25 09:52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