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營喵首頁
- 運營
- 社群運營
母嬰品牌可優比私域社群增收30%!
見實
?
?
社群運營 ?
閱讀 1959
業內有個說法“母嬰私域社群天然活躍度高”,以前只是聽說,前幾天借著與KUB可優比社群負責人鄭澤楠深聊的機會,潛入母嬰社群體驗了一把。300+的媽媽聚在一起每天都在聊寶寶吃的、用的、玩的,各種新鮮話題不間斷。期間,小編發現有位叫“驚喜媽媽”的“群班長”一直在引導/承接話題,還有幾位媽媽在打配合,更多媽媽則是不時參與進來。
如鄭澤楠介紹,KUB可優比社群活躍主要依賴KOC負責制,群內的活躍、解答等大部分工作都由KOC來承擔,品牌運營人員則主要推送產品信息和商品鏈接。在這一機制下,KUB可優比當前好的社群周活躍率能到15%+,低的至少在4%以上。
在KUB可優比的私域運營中,除了KOC機制,小B分銷也提供了極大活力。當前活躍小B人數在100左右,帶來的收入占私域整體收入60%-70%。且,從2021年8月開始,B端收入每個月同比上升至少200%以上。
這些數據背后,是KUB可優比自2021年8月開始的私域升級,到現在整體私域增收也達到了30%+。其中,拉新月均增300%,單客成本相較過去降低80%左右。
其實,細看KUB可優比的私域升級,是一個典型的“精細化”過程,比如經過無數節點優化才確定正在用的AI外呼方案、詳盡的KOC管理和競升機制、細分頭部與腰尾部的小B激勵政策等。KUB可優比的私域升級證明了,做好精細化運營私域至少提效30%。而私域的精細化運營一是當下大趨勢所在,二也是見實約到可優比社群負責人鄭澤楠細聊的原因。
不妨回到和鄭澤楠深聊的現場,一起坐下來,看看可優比私域升級如何展開,又如何優化各個基礎策略和關鍵環節的。如下,Enjoy:
鄭澤楠:從去年8月開始我們做了私域升級,升級之后月均新增私域用戶漲幅300%,同時拉新單客成本相較過去降低80%左右。到現在企微群近百個,群人數均大于300人。
整個可優比私域2021全年GMV已穩步從千萬級向億級邁進,有四分之三來自有贊商城,剩下則是在公域平臺大促期間做了一些反哺。現階段私域做的還比較輕,整個團隊6個人,公司整體規劃是先跑出一套適合品牌私域的專屬打法,再集中火力、加大投入,快速起量擴大規模。
鄭澤楠:現階段最主要在做AI外呼,話單轉化率平均12%左右,首單利益下單率50%左右,承接方式是“短信鏈接直跳小程序——跳轉識別圖片——加企微好友”。之前也做過短信、包裹卡,但從成本和效率上看還是AI外呼更優,所以就慢慢就放棄了后兩種方式。
在我們的實踐中發現AI外呼有四點優勢:第一,能實現快速觸達和高效轉化;第二,綜合成本相對較低;第三,已具備真實交互感和溫度感;第四,可智能識別精準客戶,減少不必要打擾。當然,達到這樣的效果,一定是經歷了測試期的不斷調優和改進。
例如,通過本地號碼外顯設置增加用戶信任感;保證是在用戶下單之后及時撥出;利益點根據下單用戶類型匹配指定產品;還進行了單一和多個利益點組合設置。另外,話術打磨這一塊,幾乎每個節點都做了多次調整,來保證用戶感受。同時,也補充了大量QA備用,因為我們在測試過程中也發現當AI回答不上來時會說一些重復的內容,我們在盡量避免這種情況。
鄭澤楠:對。單獨短信觸達沒有了,會和AI外呼組合進行。包裹卡已經停投,主要問題是品牌公轉私人群較為固定,多渠道投放存在大量重復觸達,會產生不必要的資損。并且我們全網渠道比較多,其中還有很多渠道不允許投放包裹卡,倉庫如果做針對性分揀,人力成本比較大。綜合成本和效率還是前面說的AI外呼最優。
鄭澤楠:客訴確實有,幾十萬的外呼到現在實際客訴是10來個,客訴率處于萬分級水平,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對于這些用戶我們也會及時加入禁呼名單,不再外呼。同時,客服也會對客訴用戶提供一些補償。這些的前提是我們接通率在70%-75%。
鄭澤楠:也做過一些裂變活動,主要是在社群進行,有一次活動1.2萬種子用戶帶來了5000新增。規則設置分為3個梯度,例如拉來10人、20人、30人分別可獲得對應獎勵,另外也做了梯度排名,比如拉新超過30且在前三的用戶會有額外獎勵,讓本來有拉新能力的用戶更有積極性。跑下來第一名拉新就占了普通用戶的好幾倍,有200多人。
見實:當前B端分銷人群有多少,在私域貢獻占比多少?
鄭澤楠:活躍小B有100左右,主要銷售力在前40名。這部分收入占私域整體60%-70%,且,從2021年8月開始,B端收入每個月同比上升至少200%以上。對于B端管理群我們也根據銷售額做了分層,比如說銷售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上,都會單獨拉群維護,價格方面也會做比較個性化的定價操作。
鄭澤楠:首先是全面的等級改版,原本等級梯度較少,各級之間傭金比例差距很大,升級比較慢,大大阻礙了分銷員積極性。因此新增了分銷員等級,來保證各級之間升級的平滑度,提升新分銷員的升級/銷售熱情。
第二,為了激勵尾腰部分銷員我們會做一些階段性活動,幫助他們快速成長和升級,比如活動期雙倍積分,活動期新的額外獎勵。
第三,為頭部分銷員制定銷售PK活動,先設置定額,超出定額之后會有額外購物金,或者卡券、傭金等對應獎勵在。鼓勵頭部競爭,在保級指標之上,能夠提升銷售額,也帶動其他分銷員積極追趕。
保級上我們做了一些嚴格要求:每個月對應拉新數量、對應銷售額。保級相關制度也有一個歷史背景,會有一批老的分銷員有比較高的等級和權益,但他們大部分是靜默的,對于整個制度非常不利。
第四,頭部的分銷員肯定能產出更高產值,所以我們也傾向招一些比較成熟,有一定客群能夠直接入駐的分銷員。
鄭澤楠:B端分兩部分,一是跟分銷員和分銷團隊之間的合作,二是分銷市場。和分銷員走的是原價高傭形式,在這個情況下變相給到了分銷員定價資格,以及把控權。所以,分銷員積極性比較高。但缺點是對于小白分銷員,可能沒有精力或者能力來做。我們在后續自研商城里會考慮分多幾個板塊,比如一種是低傭合作模式,另一種是高傭合作模式。
鄭澤楠:B端短期內是我們主要的銷售來源,會更加重視擴新。第一,在有贊商城招募是一個形式;第二隨著C端規模增加,會直接在C端進行招募,這也是最穩定的來源;第三,老帶新方面也會做一些拉新獎勵,和在團隊PK模式上做優化,讓他們愿意發展一些新的分銷員;第四,與平臺或品牌合作上,比如資源置換。
鄭澤楠:現在6人,今年規劃也不會超過8個人。這些人分別負責商城運營,產品,拉新,分銷等工作,同時都在做社群管理。我們引入了KOC機制,群里的活躍、解答等大部分工作由她們來承擔。除此之外,公司其他職能部門也會給私域團隊一些支持,比如設計相關。
見實:社群運營是怎樣的狀態?比如群內KOC比例,群內活躍度如何?
鄭澤楠:拉新群的時候要求300人左右,以我們目前經驗來看這個體量更容產生自發溝通,或者引導話題讓群活躍起來。
每個社群會安排1個主KOC,對應的有一些規則和機制,比如老帶新,即新KOC進群要有1個師傅一起進群,還可以把自己身邊的小伙伴拉進來,這樣1個群里會有個4-5人的樣子,互相做一些活躍動作。
我們把單天發言次數3次以上的人定義為活躍人群;或者通過發言率測算,即群發言人數除以群總人數計算,這些指標的測算需要借助工具來實現,目前主要是和圈量科技在合作。
好的社群周活躍度能到15%+,低的社群至少在4%以上。我們對KOC有一項明確要求,如果社群活躍連續兩周低于4%就會被淘汰。
鄭澤楠:相對來說比較綜合,比如母嬰知識,日常瑣碎,種草分享等。我們也更希望她們自發去做,我們只做引導即可。其實,很多KOC實際操作中比我們給她規劃出來的更好。
我們的人員在內容項是對KOC賦能和管理的角色,包括日常推品,日常文案,朋友圈文案,及商城頁面維護,與公眾號的聯動,核心要求是管好KOC,提升她們的交流溝通能力,文案內容能力。除非有一些風險問題,或者必須要官方身份做解答時。這也和我們的輕量運營定位有關。
商品推薦上則主要以官方引導為主,來保證品牌統一性和產品調性。所以,在推品上把控80%以上,內容項把控20%左右。
鄭澤楠:主要分兩塊:第一,活躍度上有梯度獎勵模式,例如在4%以下可能就淘汰,5%~7%能拿100元的無門檻券,以此類推更高就會拿更多。這些相對來說比較固定,不管有沒有銷售能力,只要愿意用心去做好這件事情就可以有收入。
當KOC活躍度持續保持高標準情況下,會獲得分銷員權限,有對應的額外銷售轉化提成。對應分銷員等級/提成比例會根據上月活躍度情況進行升降甚至取消。目前絕大部分KOC收入都非常可觀(幾千元不等),優質/排名前列的KOC甚至可以達到萬元以上。
見實:精細化運營接下來打算怎么做?中間的關鍵環節和策略是?
鄭澤楠:首先是從拉新側開始做分類,在拉新時就會把用戶分開了,這是第一步的分層。我們在用的圈量的工具,基本能滿足細分用戶標簽這一要求,以及把全網用戶數據打通。
第二,用戶過來之后,通過日常對話、問卷等多種形式獲取到用戶關鍵信息,對應的標簽打在工具上面,反饋到后續運營中。這是做單個用戶的標簽,接下來需要對群做一些分類和人員占比調整。
第三,是自研商城的搭建,將用戶數據完全沉淀到我們這邊,再結合標簽系統做更加精準的一些推薦。比如怎么選品,怎樣的節奏推廣。
第四,未來在內容項上面能夠引入更多人工或者結合AI智能判斷,了解用戶對應的喜好,從商品側走得更加全面了,能夠把一些內容也能抓起來。
見實:關于精細化工具能實現多少,夠不夠用?工具之外的運營怎么做?
鄭澤楠:工具可以解決商品側的問題,人工運營解決內容的供給。總的來說工具更多是通過用戶標簽對用戶分層,能夠批量化解決問題;精細的一些判斷還是要以人工為主來做。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